假如采购成本降低20%,一汽自主就能挽回名誉、走上正轨?

近日网络上一则消息引起了热议,进入一汽主政的原长安一把手徐留平,在主政一汽两个多月后,正在实施对一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组织架构变动,这两天最吸引眼球的一则消息是:一汽新任董事长徐留平强制要求一汽大众、丰田的零部件供应商,采购价格全部降低20%,支持自主,否则将取消采购资质,踢出现有采购体系。

近日网络上一则消息引起了热议,进入一汽主政的原长安一把手徐留平,在主政一汽两个多月后,正在实施对一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组织架构变动,这两天最吸引眼球的一则消息是:一汽新任董事长徐留平强制要求一汽大众、丰田的零部件供应商,采购价格全部降低20%,支持自主,否则将取消采购资质,踢出现有采购体系。

这个消息一出,可谓震惊业界。因为,之前从未有过哪个车企,敢如此高调地采用近乎行政命令式的方式,强行压低零部件价格,降低自身成本。何况是一汽,何况是徐留平。

但邦叔认为,这个消息相当不靠谱。理由如下:

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挂钩,这是业界通行规则,不可能说改就改。汽车主机厂通常只有冲压、涂装、焊接、总装四大车间,大一些的公司有自己的发动机制造公司,外加研发中心、营销部门。这是一家车厂的基本构成。其所需要的零部件,80%以上都需要向外采购。零件采购过程是双向选择,价格跟规模挂钩,呈阶梯式分布。一汽板块大众、丰田乘用车的销量短期并不会爆发性增长,有何底气要求零部件企业大幅降价呢?

强制降价20%的行为看似挤出水分,实则牵一发动全身。一汽丰田的100多家供应商里,其中不少供应商也是同时在向其它车企供货。以一丰的供应商宁波华翔日进为例,这家公司向一丰供应电镀涂装类汽车内外饰件、以及发动机塑料零件等。但同时通用、上汽也是它的合作客户。如果它给一丰降价20%,那么整个价格体系就会雪崩,公司也就可以关门大吉了。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供应商和主机厂的关系中,主机厂的地位并非强势到可以颐指气使,随意改动游戏规则。一款车从研发初期,到最后成型,都需要零部件供应商的全程参与。甚至技术匹配、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的攻关,供应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大,甚至很多还是零部件商自己的专利。零部件的水平,实际决定了一款车的技术水平。主机厂要做的只是供应链的搭建、守住采购和质量检测的城门而已。双方平等互利,并非上下级的仆从关系。

更何况,国内虽有上万家车企,但很多乘用车所用的少数核心零部件,都是由外资独资或合资设立,本土企业对核心零部件还缺乏话语权。对这些外资企业来说,要降低价格只有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可能导致质量隐患,出了问题会影响到其全球的品牌声誉。怎么可能为了一家车企冒此风险呢?价格谈不拢无非一拍两散嘛。

综上,强制要求零配件企业降价20%的消息可靠性,实在存疑。

但在邦叔看来,为什么会在这个时节,爆出这样一条新闻?其背后的东西更值得玩味。

众所周知,一汽作为共和国长子,这些年乘用车板块里自主品牌的发展不如人意,加之反腐高压之下爆出不少丑闻,其中很多又是爆发在采购环节这个重灾区。民间流传的拉关系、走后门、以次充好、低质高价等等各种传闻,不绝于耳。一汽乘用车的自主品牌搞不好,跟采购环节的腐败,无论公众形象上还是实际运作上,都脱不了干系。

就连合资板块,以一汽大众为例,降低成本原是企业应有之举,却造成了速腾断轴、打补丁这样的闹剧,大众汽车遍布全球,只有中国闹出这种笑话,说到底跟采购环节的不透明、低效率、猫腻多,还是脱不了干系。

徐留平要涤清企业风气,带来新气象,插手零部件、对采购环节动刀是必然之举。既然是改革,总要有个目标。“降价20%”的消息就这么出来了。

如果这事并非空穴来风,那么更可能的真相是,徐留平旨在通过改革中间环节,改掉寻租和低效的痼疾,让整个体系运行更流畅,更高效、更廉洁。整体采购成本降低20%也许是这项改革的总体目标,而并非坊间所传要强压零件商。

最后总结:最近一汽动作频频,夏利并入奔腾成立单独的奔腾事业部,红旗成立单独事业部直属集团,一汽集团形成奔腾(乘用车)、红旗(高端车)、解放(商用车)三大独立事业部;解散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分拆至各个事业部,同时单独成立造型、新能源、智能网联三个研究院;集团8000多名员工重新竞聘上岗……这么多的大手笔,都发生在徐留平入主一汽之后的短短两个月后。

架构搭好,剩下的就是提高运行效率。“成本降低20%”也许将成为一汽自主乘用车,挽回名誉,开始走上正轨的里程碑事件。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我要纠错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点赞
+1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