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BMW 3.0 CSL的继承者,它真的合格吗?

在继承前辈名分这件事上,BMW M3 CSL可算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作为一辆出色的BMW,它的表现的确撑得起车名中所拥有的CSL三个字母。

时间的流逝让我们的马路变得愈发千篇一律、寂静无声,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在时间中找不到乐趣。就像现在这样,我把车停在路边的休息区,慵懒地注视着窗外,周围除了洒满阳光的柏油路面, 什么也没有。哦,对了,此时陪伴我的是来自1973年的BMW 3.0 CSL (这款车拥有一个别名:蝙蝠车)略显高调的发动机怠速轰鸣声。

尽管我已经坐在更为经典的1973款BMW 3.0 CSL的车厢里了, 但我仍耐不住刚刚出现的这辆BMW M3 CSL对我的诱惑。车牌号为161 BMW的它是2003年出厂的422辆标准英国规格的BMW M3 CSL其中之一。

我确定今天这两辆车的聚会不是以怀旧为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忽略BMW高性能汽车的发展历史。以电影来举例,不少鸿篇巨作都会有几部狗尾续貂的续集,而对于创造了历史的BMW 3.0 CSL来说,继承了它的精神的M3家族的发展脉络还是应该用跌宕起伏一词来形容。第一代BMW M3(E30)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们所具有的感染力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化身为了被门徒所追随的圣人,但这并不代表百分之百完美的。比如敞篷版的第一代M3,它就是一个用敞篷车身彻底毁掉优秀性能的好例子。尽管到今天它的身价仍旧不低,但以真实的驾驶体验来衡量,普通的325i敞篷版更容易让人产生微笑的表情。

第二代BMW M3(E36)拥有更为强大的发动机,所以它的动力输出也更加强劲。精良、好开是它的特点,但它却失去了前辈在操控方面所拥有的那种独特表现。曾经能够给驾驶者带来无数快感的转向系统消失了,而它在赛道上的表现也没有了以往盛气凌人的态势,仿佛它的出现只不过是为了维护BMW一直以来强调的品牌形象而已。

第二代BMW M3似乎永远都摘不掉令人失望的帽子了,虽然在1995年小改款时被赋予了更强的输出,同时拥有了更为轻盈的车身重量,但第一代M3的影子始终在它的身上组成不了一个整体, 而告别曾经BMW所能够带来的愉悦驾驶感受似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除了自身毫无意义的进化之外,在竞争对手的世界里, 拥有315马力的奥迪RS 2 Avant以及能够输出276马力的奔驰C 36 AMG都开始彰显自己的实力。

我仍可以回忆起见到第三代BMW M3(E46)时的那种兴奋心情,而2003年Gerhard Ritcher(BMW M高性能部门负责人)用新发布的BMW M3 CSL上夸张的翼子板进气口表达自己的决心时,我意识到属于BMW的光辉岁月又要回归了。

这是一辆经过大幅轻量化以及赛车化却又能够在普通公路上合法行驶的BMW M3。尽管仍旧采用经典的直列6缸自然吸气发动机,但它的马力却被提升了不少,再加上它所甩掉的不必要重量, 保时捷911在面对它时已经不能保持淡定了。我提到过2003年的BMW M3 CSL的售价了吗?没有人会记得,因为当时的我们早就被那一串数字惊得错愕了!

说回到BMW 3.0 CSL上吧,除了造型特别的车身空力套件之外,它所拥有的是一台编号为M30的直列6缸发动机。在被亮面木质内饰包围的车厢中,与普通版BMW 3.0最明显的区别是它所拥有的那两个Scheel牌低靠背桶形座椅,以及一个被巨大尾翼分开的后部视野和自前翼子板延伸至车尾的拉花。由Jochen Neerpasch和Martin Braungart开发的能够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的车身空力套件其实并不符合当时联邦德国的安全法规,它们只能在库房里耐心等待自己的主人,或者被安置在行李厢里以备不时之需。这个现象或许让我们难以接受,但当装有这个空力套件的赛车帮助Hans Stuck以绝对优势赢得比赛时,似乎就没人在乎那可笑的安全法规了。

对于我来说,除了这辆BMW 3.0 CSL的方向盘在左边之外,它所提供给我的乐趣只能用美妙来形容。来自ZF的转向系统回馈丰富、力度适中,4挡手动变速箱的操作也十分顺滑。在3000转/分左右的转速区间,只配置了单顶置凸轮轴的M30发动机的声音就像是美声歌唱家在进行发声练习,醇厚动人的旋律随着转速的变化而升华,甚至在高转速时,那种咆哮让我的头皮留下了明显的鸡皮疙瘩。

驾驶BMW 3.0 CSL永远不会有动力过剩的尴尬。虽然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它的底盘显得有些简陋,但在精密调校过的悬架系统以及LSD限滑差速器的帮助下,它仍旧会以优美的姿态滑过每一个弯道。我不会说BMW 3.0 CSL在弯道里没有丝毫侧倾,但我 会接受它那稳健扎实的姿态。漂移在40年前还不算流行,不过对于BMW 3.0 CSL来说,转向过度似乎随时都可以用油门踏板的幅度来召唤,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车尾跑快过车头的动态表现并没有让我紧张,甚至我可以预期每一次它将滑出弯道的角度。对于一辆诞生于40多年前,仅仅使用尺寸为195/70R14轮胎的BMW来说,这绝对值得点个赞!

如果说BMW 3.0 CSL的外观像是穿着盔甲的圣女贞德:中性, 以生硬但又不乏精致的细节来表达刚毅的气质,那么以E46轿跑车为基础打造而来的BMW M3 CSL就像是穿着维多利亚秘密内衣的超模一样拥有招摇过市的本钱。在车厢内,为了减轻重量,它显得有些简陋,但值得一提的亮点却不少。用Alcantara材料包裹的粗壮方向盘、换挡拨片、外露的螺丝、薄片式高靠背桶形座椅以及碳纤维中控台和门板令我目不暇接,相比于驾驶坐姿的完美,简陋的车厢并没有寒酸感觉,相反这种氛围让它拥有了更加暗沉并充满战斗的气息,唯一有点不太和谐的就是那个闪亮的第二代SMG序列式变速箱的换挡杆了。

在慵懒模式下简单地遛了一圈,BMW M3 CSL显然不太适应。在自动模式下的慢速巡航揭露了它轻蔑、乏味的一面,坚硬的悬架似乎也放大了我对于灵敏的拉线式油门的不适应。等等,这不是我想要的BMW M3 CSL,它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

牵引力控制?不需要。换挡模式?只能是手动。换挡速度?第二代SMG序列式变速箱可以在0.08秒内完成换挡动作。运动模式?如果不按下这个按钮,那可就太不礼貌了。

令人沉醉的声浪和不断累积的速度很快就让我感到之前的驾驶方式并非是正确的,因为想要真正地释放这辆车的所有能量,我真的需要一条赛道而不仅仅是一条公路。在112公里/小时的限速指示牌前,我最终明白在我的驾照和它之间,我只能暂时选择保住我的驾照,并拒绝它对我的不断挑逗。

轻量化似乎在今天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只不过今天的轻量化更多地在与燃油经济性发生关联。对于BMW M3 CSL来说,很多人会好奇在配置上欠缺了不少的它有什么绝招能够让车主多花18,270英镑。首先它减轻了近150公斤的重量,降低了重心。科技选装包包括了碳纤维的车顶,重新设计的轻质行李厢盖,玻璃纤维材质保险杠,更薄的玻璃以及装配了米其林Pilot Cup运动轮胎的合金轮圈。更好的空气动力学表现是由碳纤维前保险杠带来的, 之前提到的行李厢盖和尾部扩散器在后面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配合上刹车、悬架、转向系统等一系列底盘部件的升级和重新调校,BMW M3 CSL在赛道上所能够呈现的那副美丽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的驾驶经历中,没有一台发动机可以像这台经过大幅改进的直列6缸自然吸气发动机一样拥有着令人难以描述的魅力。拥有111马力的升功率表现在今天仍可以称雄于同级,而在第二代SMG序列式变速箱的配合下,这套动力总成可以让BMW M3 CSL 轻松达到306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我得承认,它所配置的这套动力总成并没有像BMW 3.0 CSL那种在中段转速区域内所拥有的澎湃表现,但在中高转速区域内动力彻底释放时让我感觉到的是一股更为愤怒、直接的动力传递过程。

转速表的指针在进入7500转/分之后仍不会有罢休的意思,直到8250转/分时,BMW M3 CSL所拥有的360马力才能够被悉数释放。随着轻轻拨动换挡拨片,这依靠转速挖掘而来的动力没有中断的势头,之前所经历的刺激再一次瞬间来袭。我喜欢让我的右脚保持完全踩下油门踏板的状态,因为我的耳朵会再次聆听到来自可变气门正时带来的刺耳的声音,配合着掺杂着金属质感的排气声与轻量化进气系统共同呈现的美妙旋律,这简直就是天堂!

BMW工程师们为M3 CSL所配备的米其林轮胎在任何低温、 潮湿或充满树叶的路面上都能让我感多层次的驾驶乐趣,只是轮胎胎面上的花纹看上去更像是被文身师文在了橡胶的表面而不是深深地刻进去。踩下刹车踏板,BMW M3 CSL会有轻微的前倾,不过265毫米宽度的后轮会在这重心转移的过程中焦躁地挠着地面, 伴随着收油降挡所带来的清脆的声响,这辆特殊的BMW所展示出的利落动态反应就快要把我惯坏了。它仿佛以驾驶座为支点展开, 经过优化的51‥49的车身重量分配让它展示出了成熟又灵活的平衡性。转向机构的调校很到位,如果入弯稍有迟钝,它就会有错过弯心冲出去吃草的倾向,但是宽容的底盘则会很好地与驾驶者沟通,尽可能地保证车身可以从容通过每一个弯角。

BMW M3 CSL确实可以满足所有你对于高性能汽车的要求, 它的出现甚至让保时捷911感到了十足的压力。这听上去的确挺吸引人的,但作为BMW 3.0 CSL的继承者,它真的合格吗?

当然是的,这两辆CSL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了CSL的真谛!有趣的是,用赛车理念打造的BMW 3.0 CSL驾驶起来更柔和、平顺,更像是一辆普通的高性能汽车,而不是像BMW M3 CSL那样用赛道理念调校的可以日常驾驶的车。不得不说,驾驶起来更加友好的BMW 3.0 CSL更得我意,当然它的动力输出比BMW M3 CSL小了不少。不过,作为相互传承的两辆经典BMW,有必须要对它们分出个胜负吗? 

撰文:Simon Charleworth  摄影:Tong Baker  编译:Arderson-Ding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我要纠错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点赞
+1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