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威马赔偿吉利6.4亿元,创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新高

6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结了一起国内两家知名车企之间因大量员工“跳槽”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纠纷上诉案。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威马,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余元,这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

至此,6年前吉利与威马那场21亿天价标的、令行业震惊的侵害商业秘密案,终于以吉利胜诉落槌。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布了这起案件的审判结果,认为本案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

吉利相关人士表示,“太不容易了,背后举证的难度,超乎想象。”而根据判决书上的信息显示,吉利为了打赢这场官司,耗费了超过1300万元的开支。

据之前媒体报道,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威马汽车债权总额高达33.76亿元,而审计后威马的账面资产总额仅为39.88亿元,负债则高达203.67亿元,吉利是否能拿到6.4亿元的赔偿成为媒体关注点。

吉利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吉利而言要把这场技术剽窃案做成铁案,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赔偿,而是为名誉而战。实际上伴随着这一两年来行业的内卷,吉利一直在强调合法合规,强调原创和技术,打企业道德战,背后就是面对行业乱象的一种呐喊和呼吁。

行业人士分析:这一场官司吉利胜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核心是以此作为典型和标本案例,给行业和企业提个醒,尊重技术研发,尊重知识产权,有力地展现了国家层面对汽车科技创新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决心。

这一点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披露中也明确指出来了:该案判决在停止侵害技术秘密民事责任承担的具体方式、内容、范围,以及拒绝履行停止侵害等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金及其计付标准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探索。

本案裁判是人民法院能动履职,积极规范和引导企业合规诚信经营,有力保护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了审判智慧和力量。

据悉,威马创始人沈晖,正是吉利的前核心员工。他曾担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兼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在吉利任职期间,沈晖带领吉利团队完成海外并购沃尔沃汽车,并负责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落地。

而沈晖在创立威马汽车时,也带走了一批吉利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在研发、技术和质量管控方面的人才。包括威马汽车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徐焕新博士,此前曾在沃尔沃主导新能源技术。除此之外,威马CFO张然曾经担任吉利CFO;现任监事周鹏,曾经担任沃尔沃中国主席办公室主任。

除此之外,威马汽车还包括相关联的一批重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来自于吉利。沈晖在2016年时也曾对媒体称,威马汽车当时拥有核心员工200多名,都是他以前的同事。可以说掌握了大量吉利、沃尔沃的运营、财务核心机密,这些运营、技术、财务管控经验,也能帮助威马少走很多的弯路,这也是彼时威马在新势力中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

当时吉利以部分离职人员作为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利用在吉利接触、掌握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底盘应用技术,以及其中的12套底盘零部件图纸及数模承载的技术信息申请了12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威马在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或合法技术来源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即推出威马EX系列型号电动汽车,涉嫌侵害吉利的技术秘密,诉讼威马停止侵害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21亿元。

案件复杂、索赔金额巨大、涉及企业与人员非常关键,因此当时这起纠纷案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不过后来因为吉利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缘故,更多信息和细节外界无法知晓。

到2022年9月,该案一审判决公布,结果显示,原告胜诉,威马方面需赔偿吉利700万元,包括经济损失500万元和为制止侵权的各项花费200万元;另外,威马被判决停止使用用于EX5车型上的5张汽车零部件图纸。这一年,威马汽车遇到最严峻的资金危机,年底企业陷入停摆边缘。

2023年6月,威马还没脱离危险,故事却迎来反转。在二审判决中,由于证据相关性不足、证据链不完善,吉利的诉讼请求被驳回。然而又经过一年的博弈,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将这件事盖棺定论,无疑这是对吉利这6年来捍卫自己权利的有力回应,也让吉利一直在提的“原创”得到了法律的最高保护。

如今身陷破产重组风波的威马,要翻身似乎已经不再可能了。

抄袭和剽窃,是成功最快的捷径。不少新汽车品牌为什么可以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产业链生态和集群,而更重要的则是,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动,以及流动背后看不到,或者是难以被取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泄露,确实给后起之新势力品牌带去了更多捷径。

正如吉利李书福之前在重庆论坛上谈论内卷那样,指出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的内卷是好事。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已经取得的电动汽车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受人尊重。

“当今中国不缺造车的企业,欠缺的是具备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汽车企业本身要对于合规经营、道德底线的认知要高度重视。企业应当以消费者权益优先的视角,以依法合规、全球合规的视角,去做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李书福说。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