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拜拜,鞠躬致歉,日企再陷造假门


即便放在今天,谈起日本制造,依旧会让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不少溢美之词。在这些美好的形容词背后,是日本多年秉承工匠精神的最好证明。

然而就在最近,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称,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铃木5家日本企业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和舞弊行为。上述企业生产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其中32款已停产。

具体来看,此次涉事的五家日本企业,在涉及车辆验证的不同数据上存在造假。其中,丰田提交了虚假的碰撞测试数据;马自达篡改发动机功率测试的控制软件;雅马哈在不合规的条件下进行了噪音测试;本田在噪音测试的测试成绩表上进行虚假记载;铃木在刹车测试的测试成绩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

受此影响,日本马自达、本田、丰田汽车公司负责人在6月初向民众鞠躬道歉。与此同时,受到影响的车辆也暂停了生产作业。

此次造假风波带来的影响,恐怕是鞠躬无法挽回的,当然也决不会像想象中的那般轻描淡写。

从直接影响来看,日本全国约有1000家零配件供应制造商为丰田停止出货的三款车提供零部件,考虑到本次涉及到的车型有38款之多,受到影响的上下游产业只多不少。

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日本八大汽车制造商涉及的供应链公司总数约为5.9万家,总交易额约为41.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3万亿元,仅丰田汽车一家囊括的供应链公司就高达3.9万家,交易总额更是占据半壁江山,高达20.7万亿日元。

另据日本汽车工业会统计,汽车行业约占全部制造业出货量的20%,包括零部件在内的研发费用占比近30%,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制造业中占比最高的。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从业人数,更是超过了550万。供货停滞带来的产业冲击,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对相关从业人员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而从长久或者是更宏观的纬度来看,这样的造假事件不仅仅会带来短期的信任崩塌,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质疑。更重要的是,会在后续很长时间内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反噬品牌,更会伤害到整个汽车工业。

如果这不是偶发事件呢?

正如赵本山在93年小品《拜年》里说的那样“犯完再改,改完再犯,千锤百炼么!没事!”

小品中的一句“没事”或许轻松,可现实中,造假的代价不仅仅是资产受损,还可能会搭上无辜消费者的生命。

2016年,三菱汽车承认在油耗测试中采用不当手段,将燃效夸大了16%,使得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好于实际情况,涉及62.5万辆微型车。调查中还发现,三菱汽车的该行为已持续了25年,且存在不做行驶实验,仅通过演算违规得出数据的问题。

2017年10月,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检验数据,将未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充作合格产品供应给客户。其中不少零件都将用以制作汽车、新干线和飞机等,交付客户总共约500多家。通过调查还发现,神户制钢所部分产品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数据。

同年,日产和斯巴鲁承认,“使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只在国土交通省派人检查时,才临时撤走这些没有资质的“临时工”。而这种操作在工厂内存续了30年之久,且在此期间并未有人意识到这种操作违反了相关规定。

最严重的当属高田公司生产的“夺命气囊”。为了降低成本,高田公司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性能不稳定的硝酸铵推进剂。在无法隔绝潮湿空气且温度反复变化时,硝酸铵就会剧烈燃烧,从而冲破气囊,使气囊发生爆破。出现异常破裂时,发生器零件碎片会像弹片一样飞出,伤及车内人员。

到确定事故原因前,高田气囊已导致30余人死亡,超百余人受伤,最终导致全球19家车企召回上亿辆装配该气囊的车型。

最终,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高田公司承认犯有欺诈行为,并同意支付10亿美元的罚款。其中包括向汽车制造商赔偿因召回产生的成本约8.5亿美元,以及向受害者和家庭赔偿的1.25亿美元,另有 2500万美元的刑事罚款。最终,高田公司因问题气囊丑闻申请破产。

可以看到,近些年不少日本本土企业接连被曝出造假丑闻,这不免让我们对日本企业一直崇尚的“工匠”精神、精工品质产生质疑。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震惊行业的大众排放门事件,因其安装应对尾气检测的作弊软件,使其在售的柴油车能够在车检时以“高环保标准”过关,却在日常使用时大量排放污染物,最大可达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底,大众汽车集团因排放门付出的直接经济成本已高达300亿欧元。

事实上,我们大家似乎一直混淆了一组概念,到底什么是犯错,什么是明知故犯?犯错是每个人、每家企业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明知故犯,性质非常恶劣,通过欺骗的方式非法获利,甚至是剥夺他人生命,鞠躬和罚款怕是远远不够。

日系企业的造假行为或许和其国内的状况密不可分,自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便进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期。日本曾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2010年被中国超越,又在2023年被德国取代,跌出了前三。

长期以来,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加剧了劳动力不足的困境,致使企业用人成本不断攀升,再叠加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利润率下降,为保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压缩成本成为日本企业的首要目标。此外,现代化企业理念与日本传统观念出现隔阂,传统的组织架构相对固化,导致员工创新精神不足,曾经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国际局势动荡,导致日元贬值,也进一步加剧了日本企业的负担。

毫无疑问,日本车企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成本和利润问题,也是我们中国车企此时此刻最棘手的。

经过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巨变。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连续九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关键,更是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主导力量。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汽车产业似乎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价格战该不该继续?油电如何共增?长期主义到底怎么走?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内卷”程度堪称惨烈,“价格战”的规模更是史无前例。这个过程或许是良币驱逐劣币,也把不少企业推上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本就喜爱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更低价格获得的商品,是否与原价购得的产品拥有相同的品质和耐用性,也许只有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知晓。

从车企和行业的角度来看,面对价格战,如何平衡销量与利润?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如果所有的“卷”都是健康、积极、有底线的,那不仅会促进行业发展,也会加速新技术的迭代。若是以牺牲品质、安全、性能为前提,降低制造标准、以次充好,甚至是通过抹黑竞品来恶性竞争,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品牌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汽车的产品生命周期也绝非一时半刻。如果为了低价而放弃品质,在一些顾客“看不到”的地方搞一些“小把戏”,短期看销量上去了、利润保住了、顾客高兴了,但后续可能会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口碑崩塌,会给品牌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同样,商业利润是商业组织的核心目标之一,翻译成人话就是卖车得赚钱。任何行业若想长久健康的发展,持续且相对稳定的利润是根本,没有利润的行业就像没有氧气的池塘,无法生存。

现阶段国内汽车市场的惨烈竞争,或许会让不少行业从业者长期处在焦虑中,虽然还不清楚这一情况还将持续多久,但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日本车企的集体造假行为,不仅伤害了整个日本汽车工业,更伤害了那些信任并选择购买这些品牌车型的消费者。也许鞠躬致歉、高管离职以及高额罚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行为,但失去的信任很难在短期内重建。

面对上涨的成本和必须保证的利润率,我们必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铤而走险违背行业准则。

对于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而言,现在正处在品牌的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竞争强度都前所未有。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定不易的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或许值得每一个品牌仔细思考。

百度搜索“日本车企造假”,获取海量相关信息。

文丨蒋韬

编辑丨王歆

出品丨有驾报道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