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打价格战,一定代表会造假或偷工减料吗?

“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建议加强管理,推动汽车行业健康竞争,有序发展。”

“如果一味地卷价格,卷到低于成本让利还让本,在消费者看不到摸不着的地方偷工减料……最终还是消费者利益受损,看似一时占到了便宜,实则长期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最近汽车圈的多位大佬对当下车市的“内卷”和“价格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价格战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也有很多人表示当下的内卷和价格战是不健康的表现,会导致造假售假、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那么当下的内卷和价格战真的就会导致造假和偷工减料么?

这里笔者的观点很清晰,二者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就在大佬们痛斥内卷和价格战的同时,日系车正在“疯狂造假、偷工减料”,从去年丰田旗下的大发造假、日野造假,丰田柴油发动机造假,到近期 6 月初的丰田、本田、马自达等 5 家车企集体造假,有些还非常恶劣,比如马自达安全测试用计时器倒计时引爆安全气囊,最基本的安全问题都在造假。

要说 2023 财年丰田大赚了 2500 多亿人民币,在很多市场还是加价销售,却在半年多时间里连续造假 3 次。

而这些造假和偷工减料的事情在过去还要更普遍一些。

燃油车时代造假、偷工减料的事情一点都不少

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开始飞速提升是从 2021 年开始,下面就把 2020 年和之前的时间叫做“燃油车时代”吧。

首先在国内印象中第一起大规模的质量事件是大众的 DSG 双离合变速箱召回事件,其实早在 2009 年 8 月大众就在美国召回了 1.35 万辆搭载双离合变速器的车辆,同年 8 月,国内也被曝出第一起 DSG 双离合变速箱质量问题。

后面的几年时间里,大众一直不愿意正面面对质量问题,欧美有问题立刻召回,国内有问题则是一直搪塞,只召回少部分车辆,然后 2010 年 5 月和 2011 年 7 月,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把变速箱的质保延长至 4 年 15 万公里。


但变速箱还是抖动、顿挫啊,大众 DSG 的投诉一直位居首位。2012 年 4 月,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宣布,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大众汽车 DSG 变速器故障信息。对此大众在中国还是选择继续延长质保到 10 年或 16 万公里,就是不召回。

终于在 2013 年的“315 晚会”曝光后,第二天大众才宣布对相关的车辆进行召回。


如果是 DSG 事件还是大众的“设计缺陷”、歧视中国消费者和不作为,那么 2019 年中保研帕萨特的一撞则彻底扒掉了大众的底裤,不仅 A 柱完全弯折,驾驶侧的安全气囊也没接住假人头部,在 25%偏置碰撞直接获得了“P”最低的一档成绩,也成了当时中保研成绩最差的车型。


要知道 2019 年的时候,大众在中国还是如日中天,帕萨特 20 多万的价格利润相当丰厚,在白车身的材料上偷工减料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了,这是一辆车被动安全的基础,用好的材料可能就多花几百一两千块钱,这种成本都省,可见当时的大众乃至整体的合资车在偷工减料方面有多疯狂。

剩下的例子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 大众速腾“断轴门”、本田 1.5T 发动机“机油门”、雅阁“失速门”,丰田混动“机油乳化”,还有国产奔驰 E 级的“铝换钢”、宝马的传动轴断裂、宝马插混 530Le 混动系统大规模故障,日产 CVT 变速箱“打滑”……

可以说在燃油车时代,也是合资占主导的时代,汽车的产品质量是远远不如今天的。

同时还要注意一点,今天的媒体生态已经和 10 年前截然不同了,不仅像笔者这样的自媒体层出不穷,无数的车主也是重要的发声单元,车辆的好好坏坏都是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这个时候车企敢造假或偷工减料,一定会被“每天都在愁选题”的编辑们抓个正着,正愁不知道写啥呢,肯定会抓住大书特书。

价格战的本质是牌桌的玩家还是太多了

过去这些合资车企之所以这样肆无忌惮地偷工减料,主要还是因为自主品牌还在“发育”中,给的压力还不够大,合资品牌面对的是“不充分竞争”,很多时候消费者的选择就那么几个,该买还得买。


而随着自主品牌地不断成长,尤其是在设计领域的提升,同时借助新能源车赛道“换道超车”,自主品牌的份额已经开始明显领先合资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 5 月份自主品牌的份额达到 63.7%,1-5 月达到 61.3%。


而在过去自主品牌还挣扎在“40%存亡线”上,现在已经超过 60%,短短不到 4 年时间吃掉了合资 20%+的份额,但主要的合资品牌“没有人愿意离开牌桌”。

一方面是特斯拉和各路新势力加入战场,一边是销量萎缩的合资车企不愿意下牌桌,因此市场只能越来越卷,直到一些车企被淘汰,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那么市场最后会留下多少品牌呢?这里可以参照一下美国市场,2023 年美国市场卖了约 1559 万辆乘用车,规模大约是我们的四分之三,年销量超过 12 万的车企为 14 个,年销量超过 12 万的品牌有 32 个,剩下的基本可以看作是非常边缘的企业和品牌了。


按照这个比例,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剩下的主流车企应该有 20 个,主流品牌有 45 个

而现实是目前中国有约 77 家车企和约 150 个品牌,照这个比例来看车企和品牌要倒闭至少三分之二

而三分之二的企业被淘汰或被兼并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谁都想拿到下一轮比赛的门票,谁都想撑到对手先不行然后踩着对手的尸体挺进,在这个过程中内卷和价格战是无可避免的。

参考手机和家电,玩家变少并不会导致涨价或质量下降

这里很多人有一个观点“要给合资留一点份额,不然只剩自主品牌后大家会联手涨价”,这里笔者显然是不认同的,道理很简单,参考家电和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就好了,以前家电和手机市场外国品牌都曾一度占据主导,但现在基本都是自主品牌的天下了,手机行业就剩一个 iPhone。


但是目前手机行业和家电行业一样非常卷,产品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亲民。

而且现在手机和家电行业的发展还挺健康,大家都能赚到钱,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卷。

这其中有两条逻辑,一是行业玩家少了,虽然总量就那么多,但是分到每家的量变多了,工业品是非常吃规模效应的,产能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低,供应商给你的报价就越低。同时出货量越高,均摊到每件产品的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就越低。于是就能形成高质量+低成本的良性发展。

二是加电和手机行业出海找市场找利润,这进一步摊平了国内的研发、销售、管理成本。


到汽车行业也是一样,假如目前市面上的车企和品牌消失三分之二,活下来的品牌能分到的蛋糕就更大一些,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继续为国内的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好产品。同时可以进一步向海外市场发展,甚至用海外市场的利润来补贴国内消费者,比如奇瑞现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基本和国内齐平了,但奇瑞在海外的单车利润是明显高于国内的,因此奇瑞在国内也是最有底气打价格战的车企之一。

综合来看,当下汽车行业惨烈的内卷和价格战的本质是车企之间的淘汰赛,未来将有约三分之二的车企被淘汰或兼并,在被淘汰之前,谁都想拼死一搏。至于这是困兽犹斗还是虎口脱险,就看车企的造化了。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