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丨十大关键词读懂2023汽车圈 认清2024

告别兔年,迎来龙年。

人们也总是习惯总结这一年,展望下一年。在汽车行业里,刚过去的2023年充满了戏剧性事件,甚至仅这一年汽车圈所发生的事要比过去十年发生的事都要劲爆。

我们用十个关键词,为大家回顾下去年的热闹,也展望来年的汽车圈。


一.价格战

2023年汽车行业的关键词,有且排在首位的必是价格战

自从去年1月1日国补退出后,特斯拉打响了降价第一枪,对国产车型Model 3和Model Y价格下调2万—4.8万元不等,创下历史最低价格记录。

到了3月份,湖北省联合多家车企推出为期1个月的“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活动,“20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法式浪漫”的热搜就出自此。

在湖北政企联合对车市投下这块“降价的巨石”后,全国各地也开始争相效仿。

一系列操作后,降价伴随整个2023年,像“暑期热销”“金秋购车季”“年终大促冲销量”等等降价噱头蜂拥而至。

电商爆发那年无非就是淘宝“双十一”和京东“618”大战,而2023年的汽车厂家可以说只要想降价,明天是晴天,都是降价的理由,就算是不进行官降,也还是会通过各种补贴或者终端降价的形式参与到价格战中,优惠幅度在一万至十数万元之间。

如此降价除了经济下行、市场竞争激烈占主因外,自主品牌造车技术的提升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这让曾经的燃油车合资巨头们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市场,不然物美价廉的中国燃油车以及新能源车型将全面挤占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


二. 自主品牌的壮大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具体来说:2023年全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2%,相比上一年度提升了4.6个百分点。

其中,在12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批发销量市场份额更是高达58.2%,接近六成的市场份额。这表明自主品牌在国内车市中的地位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2023年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显著增长,尤其是在年末和前半年表现尤为突出。

除了价格因素外,自主品牌凭借着较早的布局,拥有了先发优势,不仅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相对完善、自研技术的突破也在助力自主品牌壮大。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没有竞争力的弱势合资品牌或将面临淘汰。


三. 反向合资

在自主品牌销量不断向上,合资车企销量滑坡的情况下,不少合资品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比如广汽三菱、广汽讴歌、东风雷诺等。此外还有东风标致雪铁龙等都已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

在华的合资车企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尤其是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开启了以中方为技术输出方的合资新时代,甚至可以称之为“反向合资”。

7月26日,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作为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

10月26日,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正式宣布,创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在合作中,零跑汽车除了负责整车制造外,还负责提供智能电动技术解决方案。

这两个经典案例也充分说明了汽车行业里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主导地位,一切随着技术的发展处于动态平衡,此消彼长。

这也体现出我国汽车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可以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在未来,这样的合作关系将不在少数。


四. 出海

2023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这个纪录保持至今。

今年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全年汽车出口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出口总额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6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国内已经有一部分品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比如上汽MG品牌油车与电车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连续五年位居中国汽车单一品牌出口量第一名,占上汽集团海外销量的约七成。

中国汽车产品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以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为中国车企创造更广大的全球市场。

尤其汽车全产业链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最大优势,依托于这个生态体系,中国汽车产品出海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中国汽车持续成长的蓄水池。

中国汽车产业肯定不会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要放眼全球,中国的汽车品牌的目标也是要做全球知名的品牌。


五. 油电同价

油电同价的概念在2023年越来越多地在各大车型发布会被强调。

最近一次涉及油电同价情况的就是2024年1月宝马全新一代 5系与i5的发布会了,我们可以看到燃油、纯电车型低配的起售价已经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要知道之前宝马i3的售价区间整体是要高出3系的,仅起售价就足足高出5W+,如今,新能源汽车比同级别燃油车价格更高的固有认知正在被抹除。

哪怕以燃油车为支柱的合资车企也大力推行油电同价策略,电动汽车整体价格不再虚高从2023年开始,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正在实现真正的价格普惠。


六. 自动驾驶

2023年被赋予 “自动驾驶元年”的称呼相信各位一定不陌生。

其实“自动驾驶”严谨应称为城区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虽然各家车企对该技术的命名不同,但都在快速推进这项技术的计划。

例如,问界汽车搭载的华为智驾系统将开启全国范围;小鹏汽车在2024年初宣布在全国243个城市开放XNGP;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系统也“磨刀霍霍”,就等有关政策的批准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计,明年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布局进程将快速扩大至全国百城,具备该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超过百万辆。

但是市售车型的辅助驾驶级别无论如何夸大宣传,本质上都是在L2级别,即在该功能下发生交通事故由驾驶人自行承担,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是L3及以上。

在此级别中,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均为车企承担。这个是衡量是否是自动驾驶的标准,也是车企决战未来的关键。

继2023年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法规落地后,国内首批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正式发放,分别是宝马、奔驰、比亚迪、智己、阿维塔、长安、极狐7家车企获得了测试牌照,开展测试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和深圳。

2023年众车企在辅助驾驶系统完善度上相互赶超,但来到2024年,L3级别的自动驾驶比拼才刚刚拉开帷幕,随着这一技术及相关法规的成熟,我们的出行方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七. 卷

“卷”确实是今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卖车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车企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多,销量压力一直存在,全方位的卷就顺理成章了。

总的来说就是卷价格、卷自动驾驶技术。

细分下来卷法那就很多了。关于价格,有的车企可以让利卖,就比如上汽大众ID.3让利,是为了日后整个ID.家族可以更好地冲击销量和获得更大声量,有的车企则单纯地不想过了,就想清库存,就像东风雪铁龙。

从卷技术来看,也是包罗万象,大到智能芯片,就比如从年初车企都会重点宣传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再到年末如果不是高通骁龙8295芯片都不会重点展开,最后的最后车企直接宣布自研芯片(虽然存疑,但是依旧震撼)。

再小到换电站、超充站普及、造型内饰等等泛汽车领域,众车企也在争先恐后的升级,生怕被比下去,内卷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但其实,汽车行业乐于见到良性内卷,这样不仅督促车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可以把车辆价格打下来。

但还是希望在2024可以出现更多的良性内卷,而不全是赔本赚吆喝,如果车企一毛钱都挣不到,受伤最大的其实也是消费者。


八. 卷

2023年各大车企高层纷纷入驻微博平台,但在用户与车企充分互动的同时,同行间的互怼行为也络绎不绝,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斗嘴。

其中理想汽车的李厂长是微博常青树,作为互联网企业老板出身的他如何博取流量,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但最精彩的还属常压油箱所产生的风波,以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董事长余承东关于AEB 的争论。

高层们频繁下场的情况也说明车企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了,毕竟能坐在办公室,哪个老板需要干“车企宣发”的活啊。

但不得否认有了车企高层的亲自下场,老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车企与用户的关系进一步被拉近,诚然每一次的出现都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可是车企形象也会更加具象生动,具体可以参考马斯克、何小鹏。


九. 法务部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键盘侠”功力也日益精进,舆论监督必不可少。但碍于各个平台监管力度有限,无法精准识别各个车企的“小黑子”。

于是在2023年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通了自己的“法务部”微博账号,积极开展打击黑公关行动,长城、比亚迪更是发布悬赏希望净化网络环境。

出发点和尺度都是好的,对于随意造谣的“黑子”确实需要重拳出击,但终归还是要细细甄别,不要出现误伤情况,不然“路转黑”打抱不平的情况可不是法务部能解决的。

就比如2023年7月,理想汽车起诉“理想汽车贴膜店”一案就引发不小纷争,店主从小就叫“理想”,且开店时间先于理想汽车,不明白为什么会被起诉,而理想汽车法务部是以“冒充理想汽车官方”为由起诉。

目前该案件依旧在审理中,但不难看出法务部虽好,但是也得慎用,最好“打蛇打七寸”,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轻易起诉,不然造成的影响不如不管得好。


十. 裁员

其实不只是汽车行业,2023年各个行业的“裁员潮”席卷全国,某招聘软件一度出现服务器卡顿现象。中国车企也当然无法置身事外,蔚来、广汽三菱等等车企都先后进行了裁员行动。

不仅主机厂裁员,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在大规模裁员,此前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宣布,其软件和电子部门将在2026年底前裁员最多1200人,原因则是经济疲软和高通胀。

另一家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也表示,“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裁员约1.2万人,给出的理由则是电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所需劳动力只有燃油车的一半。

尽管2023年全球车市一片欣欣向荣,但电动化转型的浪潮正在影响整个汽车行业,不光是传统车企在其中折腾得筋疲力尽,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样如此。不过裁员只是开始,更大、更深远的影响还在未来等着。


写在最后:

残酷的市场竞争,让车企从排位赛逐渐演变为淘汰赛,2023年“活下来”的车企,到了2024年需要面对的将是更猛烈的暴风雨。

中国汽车行业当前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能否找到全新的突破口是各个车企“活下来”的关键!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难熬的,但坚持下去,寒冷过后就是黎明!

我们期待2024年汽车行业有着更好的发展。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我要纠错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点赞
+1

精彩视频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