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造车 希望不是新版“皇帝的新妆”

当今汽车行业正面临着”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电动化“4个维度的同时变化。情况非常复杂,而一个电动车项目把其他3个故事都装进来,这是不是承载的过多、寄望太大了。

12月16日晚,整个汽车行业被蔚来ES8正式上市的新闻刷屏了,连同最近,威马、车和家即将量产首款电动车的新闻,这似乎预示着电动车的PPT造车阶段快要结束了。

这几年,在传统车企之外,涌现了游侠汽车、智车优行(奇点汽车)、爱驰亿维、和谐富腾(拜腾汽车)、汉能汽车、国能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车和家、蔚来汽车、乐视汽车、FF汽车、云度汽车、前途汽车、银隆汽车、国机汽车、零跑汽车、博郡汽车、合众新能源、万向汽车、凯龙东方、长江汽车、敏安汽车、电咖汽车等24+之多的造车新势力。估计还有一些尚未宣布的新造车项目。如果再把自主和外资的70+传统车企加入进来,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将突破100家。

我们在钦佩创业者们勇于挑战未来的大情怀和为他们打call之余,也不免感到:一个国家,在一个有未来,但仍未知的领域里,短短几年时间挤入了100+电动汽车企业。这实在是应该去申请一下吉尼斯记录了。

政府力推电动车的根本原因,在徐长明先生的《未来我国汽车市场总规模再增50%达4200万辆》一文中已经通过详细的数据做了说明,不过,弱弱的问一下主管部门:当下,中国真需要这么多电动车企业吗?这不会是继“大炼钢铁”运动之后的一次“大造电动车”运动吗?

虽然沈南鹏先生在近期各种论坛上不无骄傲的告诉大家:中国现在的资本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已经脱离了Copycat的阶段,上千亿的资本砸向电动车项目,也确实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资本的实力,但这是一类长期且不确定的巨额投资,LP们的钱应该不是这个花法吧?

在热闹的发布会、融资新闻和专场论坛的”盛况“下,总不免让人想到这么个童话场景:有钱的皇帝(投资机构),拿着纳税人(LP)的钱到处找人做件漂亮的衣服(电动汽车)。聪明的裁缝(创业人)说,我做的衣服将是世上最漂亮的,它需要很多钱做出来,而且只有拥有最聪明思想(互联网思维)的人才能看得见。于是,投资人争相投钱;各个媒体、各大论坛也争相给这些创业人贴上“达人、牛人、大佬、教父、未来引领者”等等各种标签;争相夸奖他们如何如何懂互联网、懂未来用户需求;争相夸奖这些样车的各种牛逼。

以最近高调宣布上市的蔚来汽车ES8为例吧。应该说这是目前为止从融资到产品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总体运作水平相当高的项目,也是个号称“由深知汽车用户需求的互联网企业家和投资机构共同创立”的项目。CEO李斌也在各大场合阐述了蔚来极度“重视用户体验”的理念。16号发布会上更是从充电到售后保障都给出了方案。说实话,从情怀角度讲,发布会现场确实很挑动中国新生代的购买冲动。但是最近莫言清风的一篇《我终于失去了蔚来ES8》的文章,着实从现实中的普通用户体验角度打了蔚来汽车的脸。而11月25日在北京揭幕的全球首家蔚来中心,也终于集中的把蔚来汽车对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做了最具像的诠释:它不是一个展卖汽车的地方,而是一个属于蔚来用户自己生活方式的社区。

这个中心每年的租金是不菲,内装设计档次是不低。但40-50万消费能力的用户真会冲着能拥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社区”来买ES8吗?或者退一步讲,ES8用户买车后,真会专门带朋友到蔚来中心来跨界活动:喝"最好"的咖啡、搞分享会、生日派对、个人音乐会或瑜伽课堂吗?我们看到的是:微信里的电商不成功?支付宝里的社交也不成功,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场景更垂直了,而不是更跨界了。

其实,莫言清风的关切,是一个汽车用户最典型、最正常的需求。产品长期使用中的质量如何?城市里售后的维修和服务谁来提供?二手车怎么卖掉?谁会收购?什么残值水平能卖掉?新车的价格是否合理?在家、在办公室、在外、在旅途中的各个场景下的充电问题怎么方便的解决?如果用户真对蔚来的产品感兴趣,各种疑问他该去问谁?这些问题显然尚未得到实例证明。

另外,12月16日产品已经上市,各地的蔚来中心还未建成,10月才开始招募“用户服务网络”,上市时还没有正常运营的服务商,这样的节奏如何支撑5万台的年销量?赛车、跑车、概念车、ES8,要在中国、美国、德国、法国4个跨度如此之大的地方建研发机构,这在成熟车企里都是绝无仅有的;而电驱动在南京、逆变器及电控在昆山、电池在常熟、总装在合肥,这样的4地生产安排,也是极其罕见的。从销售服务的节奏看,1万台"情怀"订单之后的4万台及至更多的车该怎么卖,蔚来似乎并未想好;短短3年,工作布局这么广,产品跨度这么大,这种运作能力着实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确实该为蔚来点赞,但从时间本身和研发到生产的布局来看,更像是哪里有资源,就在哪里搞合作的快速“拼凑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真不用考虑成本、效率协同和异地沟通问题吗? 

更刺激的是,蔚来汽车实际还在同时挑战着汽车行业的几个never:1、中国各行业自主品牌走高端从来没有成功过;2、中国超过30万的自主汽车产品从来没有成功过;3、2009年以来,新建的自主汽车企业,从来没有成功过;

其实,中国用户现阶段对电动车的认知还是白板一块,而且使用环境和国家法规年年在变,任何静等用户上门体验的销售模式都可能门可罗雀。这个阶段,构建”主动式的体验销售模式“才是务实之举。

当今汽车行业正面临着”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电动化“4个维度的同时变化。情况非常复杂,而一个电动车项目把其他3个故事都装进来,这是不是承载的过多、寄望太大了。

资金、产业、用户的成熟度都优于中国的美国、日本、德国为什么没有一哄而上,出现这么多的新造车势力?这个问题,我们的政府、投资人们是不是值得冷静的思考?

想想“衣食住行”这4大支柱行业。地产界,电商+各类地产一直没有成功;汽车界,垂直网站+卖车不算成功;服装界,互联网+衬衫也不成功;餐饮界,互联网+煎饼、互联网+牛腩更谈不上成功。所以不是什么行业,打着互联网旗号就能颠覆性重塑的。

一直以来,创始人甚至投资人总在说自己的项目穿了一件多么多么漂亮的”互联网外衣“,但观众们嘴上不好意思说,心里却一直在嘀咕:可我确实是什么也没看见啊?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我要纠错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点赞
+1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