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场舆论战

文|Karakush


1


小鹏MONA首款车型M03,在线上进行首秀。


主要秀造型、讲设计、吹颜值。


对于小鹏来说,比较罕见。鹏厂讲设计,一般五分钟收工。因为乏善可陈。成立十年,小鹏从底层到营销,都更习惯通过智能化定义补足设计的缺位。


这项路径依赖,逐渐硬控不住颜值的抽象发展。从去年开始,“样子难看”几乎成为“名字难听”之外,对于小鹏最大的羞辱。“车是好车,设计不行”,被很多鹏友视作要为业绩不佳负责。


从2022年底开始直接管理造型和设计团队的何小鹏,深受容貌焦虑的困扰。在今年年初的开工信中,何小鹏就曾预告,2024年将是小鹏在设计领域做战略升级的第一年,小鹏将有多造型中心并行,要将造型做成小鹏的长板。


到5月,何小鹏到合肥给李斌送友谊的X9时,礼貌羡慕蔚来设计之余,进一步透露小鹏将在上海建立一个巨大的造型团队,从海外引进人才。


一个月后,第一个重要任命披露。胡安马·洛佩兹正式加入,出任小鹏造型设计中心副总裁,负责造型设计中心的管理工作与设计决策。


这是小鹏迄今为了设计拿出过的最高规格。洛佩兹曾任Genesis Design欧洲区设计负责人、法拉利外观设计负责人、兰博基尼内饰设计负责人、奥迪集团内饰设计师等。


超豪的经验,明星的经历,让我们对于小鹏未来的审美提升报以期待,同时他也已经开始发挥背书效应,在MONA发布会上,洛佩兹和何小鹏共同对MONA进行了解读。



小鹏拥有自己的设计面孔,这是首秀场上一个重要的信号。尽管现场装修仍旧透露出生涩,但是小鹏已经迈出打造颜值长板的第一步——自我吹捧。


外界很快就会意识到,自信是小鹏最好的医美。


2


MONA到底好不好看,这个玄学不展开讨论。


重要的是,小鹏吹它好看。何小鹏说,它是“小鹏愿意多花一点成本(40亿元)一点时间(4年),为年轻人造的一台好看有趣的车”。


小鹏很久没吹颜值了。P7一战成名之后,如果说P5和G9尚且在进可攻退可守的美丑边缘横跳,到G6则是达成爆看的共识。


与设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品力。比如G6,入门20.99万元,续航580公里,标配Xpilot,并且是当时最便宜的800V产品。一边被夸真香,一边被喷真丑,G6仿佛成为一次对于人性的试探,极致性价比有没有颜值扭力?


结论是有的——如果足够极致。当市面上开始涌现20万级乃至以下的800V平台产品,G6的销量从月销稳态7000-8000+的高位,一下折断到1000-2000+。


小鹏由此被确诊“第二产品综合症”,被指没有爆款,是因为没有认清P7成功的原因,不是智驾或电动技术,而首先是好看。这肯定不是说,小鹏放弃设计,只造丑东西,对于设计团队并不公允;但是在工程和成本等因素面前,设计的优先级想必不高。



过去小鹏的设计,有两个具体的问题:


其一,缺乏一致性的设计语言,除了P7和P5有上下联系,G3,G9,G6,X9各有各的想法。它们当然存在共性,比如都特别强调比例、显性科技、极简主义,或者拥有一些共同的家族元素,但是很少能形成连贯的品牌形象。


其二,缺乏审美,G9是一个令人记忆犹新的典型。


小鹏从很早就有一种理念,要用产品经理的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不做无用的设计,而是去把各种感性与需求进行高效对接。理性至上的功能主义是有趣的方法,但是不解决审美,这个追根溯源需要一个能建立表达体系的设计师高屋建瓴。


这里也能看出,小鹏没有在设计方面,花过像在智驾方面那么顶流的力气。这是一个战略误判,在技术路线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技术的边际效益会持续走低,设计更是决定差异化的主要因素。


到MONA系列,有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还没来得及。MONA主要是滴滴负责设计,小鹏可以介入的部分比较有限,6月才加入的洛佩兹更是才看见实车。


但是小鹏的自信,做出弥补。


首先,提出“量化美学”。不止是MONA的几项关键指标强调工程目标,比如10次风洞吹出来的风阻Cd0.194,以达到能耗降低15%、续航提升60km的目标;或者黄金车身比例,平衡空间和技术要求。


也就是说产品定义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和市场趋势,确定符合用户目的——其实还是小鹏的经典理念,但是包装“量化”这么一个简单、好懂、听上去高级的概念。



其次,年轻叙事。何小鹏是这么塑造故事的:


第一步,小鹏等于创新精神。小鹏所有的产品都有技术创新:G3第一次做了视觉泊车融合,P7第一次上了全场景语音和高速NGP,P5第一次把激光雷达带进城区NGP,G9第一次量产800V高压碳化硅,G6第一次使用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体式压铸,X9第一次做出七座变四座的魔变。有些有点薄弱,但是不妨碍意思。


第二步,站上道德高地,批判固化阶级和资本。他说,发现很多人造车是为了赚钱,没有人为了技术。很多企业把产品和营销放到优先,快速集成技术,容易成功却没有乐趣,只是一门生意。小鹏不一样,小鹏很真诚、认真做技术、把更多创新带给全球。


第三步,和反叛者共情。大部分中国A级轿车,(很挫),因为省成本、还想卖给的士,没人花钱去做20万以内有性格的车。可是今天00年人都24岁了,还给他们挫车吗?要为90、00、10后做不一样的AI汽车,这就是MONA的初衷,和爸爸妈妈们不一样的车。


不能说特别高明。但是信息传递和情感共鸣是一致的,那就是年轻、年轻、和年轻。这么自洽的叙事,在小鹏并不多见。


其三,有节奏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攻势,放大“好看”的声音,建立“好看”的势能。事实上在MONA宣发照片刚刚路透的时候,在公域所见几乎都是差评;随着静态实拍展开,KOL、KOC开始吹风,“设计师悟了”“经典实车比官图好看系列”“第一张图放米粉色就不用白挨骂了”等等等。到现在鲜花和臭鸡蛋起码五五开。


类似的变化在之前X9上也有见过。初来乍到,X9遭遇过不少容貌差评,尤其和同期出道的MEGA相比,X9过于精神的线条被指土气;但是随着KOC的吹捧以及同行的衬托,40万高性价比的星舰美学简直狂蜂浪蝶。



3


设计本身,见仁见智,是另一个话题。但正是因为如此,它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对于设计的评价可以被影响、引导甚至扭曲。


并不是说,设计完全是被舆论塑造的。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好的设计的代表,比如蔚来。我一直认为,相比换电,以设计驱动的品牌价值才是蔚来的核心竞争力。从汽车,到换电站的涂装,到fellow的妆造,到特饮的杯套,每一个细节都是“你永远可以相信蔚来的设计”。


即便如此,蔚来也是遇过质疑的。比如激光雷达的design for AD,甫一出世被喷犄角,经过前仆后继的宣传引导、同行跟进,才变成智驾身份的象征。


更近的例子是 理想MEGA。它的造型争议极大,不论市场成败,在脏水之下,它的设计创新还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不是天选爱憎,也是在多重流量教育下养成的,尤其是正式上市之前大KOL的力大飞砖,你都料不到你会被怎样的“权威”舆论波及影响。


分享一个个人感受,我是什么时候觉得MEGA很高级。其实是在一个博主那里看到设计师访谈,Ben Baum说自己是Dieter Rams的粉丝,MEGA的设计多少受到其灵感影响。由于我非常喜欢博朗,突然仿佛能从MEGA上看出weniger aber besser的意识流,然后就无法摆脱这个印象。


只有一部分产品能回应上最大公约数的普世审美;大多数时候,都能通过舆论战构建“好看”。基本上分三步。


第一,为你的理念建立审美的正义性。风格本身不指示正义性,它需要和某种价值观绑定,理解它的好看,要有格局、有品位、有教育背景、有认知层次,激发身份认同感。


第二,和你的目标人群匹配叙事方式。比如权威认同是一种通行的法则,即便小米SU7这么笃定的设计,加上雷军这么强大的号召力,还要加上班戈站台背书,才能建立某种信任。


第三,过饱和的流量投放,大币出奇迹。


实际上,现在不只是设计。技术也是一场舆论战。


前天,何小鹏转评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的微博时说,是不是应该反思下技术宣传太保守了。不会吹正在重伤小鹏,过去一年小鹏的智能标签被消解得厉害,非常危险。


小鹏是第一梯队。根据李力耘的分享:2023年8月,小鹏就具备“全国都能开”的技术能力;2024年1月,陆续把“全国都好用”的无限XNGP释放给部分媒体及车主;到7月(其实就是昨天半夜),全量推送520版本XNGP。


但是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小鹏“全国”开得那么早。沉默背后固然有严谨性的考虑。


比如当小鹏开口说话的时候,一定是特别扎实:他们已经完成超过600万公里的实车里程验证,更是实现2天1次的端到端大模型成长迭代,现在掉头、环岛、绕行、小路、VRU处理、博弈都能像老司机。


因为他们追求的“全国都好用”,是一致的,安全的,舒适的,老司机般的……目标很好,但是信息过于复杂、专业,颗粒度太细,大众很懒去做区别。他们只记得第一个还是华为。



另一个例子是比亚迪。5月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系统,宣布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百公里亏电油耗2.9L,让中国油耗进入了2时代。


这不仅是比亚迪长期战略,从无人之境孤胆投入的回报,还上升家国情怀、宏大叙事,是中国品牌改写全球汽车油耗史,以日系为主导的混动神话彻底被中国品牌打破,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很厉害的组合拳。


尽管后续很多技术讨论指出这是窄域工况的成绩,但是同样地,解释信息太复杂、太专业,人们还是只能记住比亚迪。事实上,窄域工况下,很多自主企业,吉利、长安、上汽、长城、奇瑞都有很不错的插混技术,但是一旦“插混就是比亚迪”的心智建立,其他企业都会非常难受。


4


何小鹏已经意识到问题。年初,和设计并举的,他还提到,要对品牌和营销进行战略升级。他表示,“无论多有挑战,有多大投入,我们必须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小鹏的品牌和营销做到业界毫无争议的第一阵营。”


这是好事,希望快点。


我从不认为,不会营销、埋头苦干,是值得吹嘘的品质。有些企业经常把后者作为对前者的解释,“因为埋头苦干、所以不会营销”。实际上两件事情并不互斥。


只干不吹和只吹不干一样可恶。只吹不干,固然很刑,不能长久;只干不吹,也不是什么实干美德,而是体系能力的缺失或者懒政,是对当前竞争烈度的轻视甚至误判,是对当代传播方式的麻木脱节,也是对团队努力和用户期待的一种辜负。


车企需要转变观念。汽车营销正在逐渐从原本正常的宣发节奏,向更乱序敏捷的舆论战格局转变。要做好准备。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