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唱衰合资车企,会造车、能赚钱才能笑到最后

合资困境一直是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

最近,乘联会官方公布的8月国内车企的销量数据,再次指出了合资车企如今发展的艰难。

资料显示,狭义乘用车市场8月累计销量为190.5万辆,同比下降1%,环比增长10.8%。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增长,燃油车销量下滑;因此,试图凭借新能源弯道超车的自主品牌表现强势,而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则整体下滑、普遍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率。

面对这样的挑战,合资品牌要如何自救?对于合资车企的改革震荡,我们究竟应该报以怎么态度?是作壁上观,还是理性支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恐怕所有人都要明白一个现实:虽然有外资占股,但合资车企一直都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20年的中国汽车行业发展,靠的是合资车企推动;我们对合资车企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品牌和产品,陌生的是他发展过程中的迷失。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合资车企的体系能力、技术储备有怎样的实力。以北京现代为例,他背后的现代汽车集团业务辐射全球,布局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更在智能化领域、空中出行领域、氢能等领域布局深远。

合资车企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践行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格局,把外资引进来盘活国内市场,这是历史赋予合资车企的使命,也是中国链接世界的桥梁。

时至今日,合资车企依然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合资车企在中国创造了产值,贡献了税收,为产业上下游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培养了无数人才,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喝水不忘挖井人。当前,合资车企的确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发展时期,也有许多困难。但同为汽车行业从业人,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自主品牌赶超的喜悦之中,而忽视合资车企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贡献的卓越力量。

而作为合资车企本身,自救也是迫在眉睫。

年中以来,一汽大众、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上汽大通、东风本田等多家合资车企相继传出“裁员”消息。很多人把“裁员”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缩减人力成本,并以此作为攻击合资车企的把柄。

但实际上,人才优化不仅是合资车企,也是所有亟待改革自救的企业的必行之策。

近日,也有媒体爆料称“北京现代计划分为二批次进行人员优化。其中,第一批将在今年11月左右结束;第二批或在明年2月前完成,涉及员工预计占北京现代员工总数的30%左右。”不过,该报道同时称,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就此,我们也联系了企业内部的“知情人士”,得到的回复是:“北京现代将要裁员30%’的报道完全不属实,更没有所谓‘第一批’‘第二批’之说。”“公司正在进行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提升出口业务,根据改革转型所需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公司每年都进行青年人才引进补充,2024年目标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00人以上,招聘工作还在进行中。”

可以看出,外界传闻的合资车企“裁员”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刀切”地缩减人力成本,而是有出有进、有上有下,裁汰绩差人员、补充优质人才。

要知道,合资车企并不缺资金、技术、体系能力。以北京现代为例,这家合资企业背靠全球TOP3车企现代汽车集团和连续12年上榜世界500强的北汽集团,优质资源储备非常充足。

面对当前中国市场的挑战,北京现代需要的是,把优势资源转换为新质生产力。而必要的人才,尤其是本土化人才是合资车企改革自救的必然选项。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关于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国家已指明了方向。

北京现代的改革方向早已明确,前不久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还在成都车展上做过全面介绍,他表示;“中韩股东双方正在持续加大对北京现代的投入,开发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全新的纯电车型即将推出,将构建顺应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矩阵。与此同时,海外出口也正在扩大,未来将建成现代汽车全球出口基地。”

要完成这样的改革,挑战不可谓不艰巨,要做的事情很多,优秀人才的需求急迫,不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优化改革一切将无从谈起。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