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李
小说《围城》里面有句经典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新能源市场的造车现状或许再合适不过。
十年前,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吸引了众多入局者,所有人都想成为那只起飞的“猪”,巅峰时期一度有超过300家“造车新势力”诞生。而时过境迁,随着绿驰、威马、高合等品牌的倒下,曾经在一张牌桌上的竞争对手如今还活着的已经屈指可数。
而接下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所言,“中国车企会从一百多家变成十几家,进行淘汰赛。”而且这场淘汰赛比我们想象中来得还要快、还要激烈,最近哪吒汽车也深陷欠薪风波,远航汽车更是传出即将倒闭,高管纷纷求职的消息,而从销量上看,还有不少月销三位数,处在危险边缘的品牌。
以上这些,其实只想说明一件事——造车窗口期已过,活下去是“城内”的现状,用网友的话讲,此时入局等于“49年入国军”,难成大事。但仍旧挡不住“城外”想要入城者的冲动。仅在十月份,就传出了两个品牌跨界造车的消息。
首先是在10月11日,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格力电器总裁助理钟成堡,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等。
关于格力造车这件事最早能追溯到2016年,彼时的董明珠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即将到来的的风口,试图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珠海银隆,最终在股东们的集体反对下,格力的造车事业不得以宣告失败。站在如今的节点来看,董明珠痛斥股东“鼠目寸光”并非没有道理,毕竟以当时格力的财力和影响力,确实有成功的可能。
而除了格力外,同样宣布要进军造车业务的还有追觅。作为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企业,追觅科技主要布局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等家电市场,在2021年时,其便有造车的打算,目前已经形成了200人左右的造车团队,而在造车策略上会采用“轻资本”的运营方式,为有生产制造能力的车企提供产品定义和技术,以及渠道布局。
听上去有点类似于华为,预计首款车将会选择增程形式。不过有消息称,新车大概率要到2026年以后才会上市。坦白讲,按照当前新能源市场的内卷程度,不能在2025年之内拿出第一台车,大概率是“前途未卜”。
不管是格力还是追觅,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跨界造车,本质上都是因为各自行业的市场越来越拥挤,市场增长基本触顶不得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小米跨界造车大获成功,则让外界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仍有着无限的可能。
至于为什么笔者不看好跨界造车的新品牌,其实业内已经给出了答案。
“没有400亿干不了”,这是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原话。去年格力的净利润为230亿,追觅去年的营收则为80亿元,而作为对比,小米光是现金储备就高达1363亿,雷军更是公开表示,未来十年总计讲投入100亿美元用于造车项目。在目前整个新能源市场大部分品牌都处于亏钱的状态下,能不能熬到最后还很难说。
而有钱、有靠山也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前面提到的远航汽车背后可是有着30多年造车功底的大运集团,但仍改变不了九月份销量779台的现状;而同样有家电行业背景的极石汽车,首款产品 极石01也选择了增程路线,月销量只有210辆。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3-5年是市场留给车企的时间,在未来市场只会留下四五家新势力的情况下,后入局者失去先发优势,又没有小米的资金实力以及营销能力,而消费者有了威马的前车之鉴,买车越来越谨慎,想要成功谈何容易。
这就和股票市场一样,对于绝大多数入局者而言,结果要么被套牢持续烧钱,要么痛快割肉,选择破产重组。而谁能分得蛋糕,成为新能源汽车风口上起飞的“猪”,这个答案或许快要揭晓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