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广州海珠区一辆货车与劳斯莱斯轿车剐蹭事件引起关注。
货车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承担全责,但是劳斯莱斯女车主起初不要求货车司机赔偿;甚至不要求货车保险承担赔偿责任;其称是考虑到货车司机没有赔偿能力,如果走保险的话,还会导致其次年车辆保费上涨。
劳斯莱斯车主的做法引起热议,为别人的交通违法行为买单的做法看似比较大度的,只是这种做法也会给交通事故的正常处理树立反面案例。如果以后其他车主遇到相同情况并按照正常流程处置的话,一旦被曝光又是否会被道德绑架呢?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点是这样一起交通事故为何能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每天都有许多交通事故,唯独这一起接连成为热搜。最终劳斯莱斯女车主丈夫承认不要求货车司机赔偿是考虑到“流量因素。”而且其已开启直播。所以这是一起典型的事件营销案例,至于是不是网友们质疑的“剧本”还没有定论,只是“流量因素”的存在足以说明其所作所为并不纯粹。
纯粹与否依然可以撇开不谈,事件、情怀营销已经屡见不鲜。
可是现在又有消息称劳斯莱斯车主要求走保险理赔,货车司机与其儿子也已经同意。并且货车司机儿子要求劳斯莱斯车主进行正面回应,因其明知道其驾驶的劳斯莱斯汽车是经过改装的,损坏的部件并没有多高的价值;按照副厂件换副厂件的标准维修,费用超不过10万元!即便货车只有100万的第三方责任险也是绰绰有余的,且货车司机家庭情况被曝光,家庭条件也是挺不错的。
于是其质疑劳斯莱斯车主为什么在明知车况的前提下还在网络上炒作,树立“人美心善”的人设以博取流量,并导致货车司机一家被网暴,要求劳斯莱斯车主给予合理的解释。
观点
事件营销是一把双刃剑,“度”很难控制。
凡事有目的性的行为都不叫做付出,这样的行为是典型的商业行为;事件营销的关键不仅是事件而是营销,营销的初衷无非是提高企业、产品或个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这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无非是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所以类似的行为根本谈不到什么“人美心善”的大度,一旦剧情翻转,人设崩塌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劳斯莱斯女车主在此之前已经与货车司机签署了协议声明,不要求进行赔偿;现在又要求通过保险赔偿,严格来说也属于毁约行为。最终两方获得了什么呢?一个吊诡的人设罢了,即便知名度炒了起来,后续也很难完成有效地人设商业变现。货车司机一方继续推动事件热度,最终又能获得什么呢?无非也是一个吊诡的人设。
或许真正应该适当净化的是类似的网络资讯,自短视频火起来之后,各种奇诡的剧情不断地刷新着公众的认知;类似的垃圾资讯是否应该大量占用公共资源,现在看来是值得思考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