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三十周年。其实就是自主汽车工业史的浓缩。


自主汽车工业,大概有几个里程碑,第一个是泛2008年概念---当然有奥运会的因素,但有不少今天自主品牌的“创业”,就从这里开始,比如说比亚迪尽管创业于1994年,但实际上它的第一台自研汽车F3,是2005年下线的。

这个节点还伴随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新能源---万钢回国以后开始喊绿色汽车,当年的十城千辆示范运营,也差不多在这个节点上,所谓的“弯道超车”,也是那时候喊出来的。



换句话说,自主汽车工业进入“加速通道”,和“新能源”两件事是并行的,当然了前者比后者的进程稍微快点,否则新能源的事业无以支撑。

第二个里程碑,大概是在2014年。

这个节点上,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力基本上“达到了主流合资水准”---比如说, DM,在2013年成为了全球首款销量破十万的插混车型。你可以说它的品牌力不够,豪华感不够,但你无法质疑它的产品力,不论从各项客观参数上去诠释它,它都足以在市场上完成立足。

不要小看这些“客观参数”,不要觉得“它们没有意义,反正不如BBA一个LOGO强”,今天合资品牌一个个从神坛跌落,就是从这一个个“客观参数”上,输掉的。

也是这些“客观参数”,成为了比亚迪能够“一往无前”的“底气”---你是相信科学规律的对嘛!你只要看到科学对了,方向一定是对的。

第三个里程碑,大概是在2018年。



自主品牌,差不多到了一个瓶颈,因为基本上已经能够实现“赶超”了。

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不可直视的梯队,如今就在你的周边,和你摩肩擦踵,换句话说,在一场马拉松比赛里,你已经跑到第一阵营了,前面没有领路人了,那么这时候你要怎么调整自己的节奏,是没有任何参考的,你只能相信你自己。

而新能源的加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还记得前面说的吗?自主汽车工业的力量,是新能源事业爆发的铺垫。

这么多年我一直说,即使没有新能源的存在,哪怕是燃油车,我们也不可能比合资差,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自主品牌之中,好与不好的差异,也是从这开始的---有些人有了惯性思维,前面没有人带队,就会害怕,就会迷惘。

而比亚迪自己呢?这是08年就在高喊电动汽车的品牌。

它嗅到了时代的春风,all in了。

新一代的唐DM成为19年B级新能源SUV的销冠,而汉则在20年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家戏称“以前没钱没比亚迪,现在没钱没比亚迪”的那个开始---品牌升级了,你发现曾经你爱理不理的她,如今已经高攀不起了。

这也是其他品牌与比亚迪距离最近的一个年份了,因为21年开始,它在销量上要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很多人说,比亚迪的爆发就这三年。

但是韬光养晦啊,它为了这三年,足足准备了三十年。

谁又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呢?


第一千万台车下线,意味着什么?

新能源的渗透率能推到今天这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几乎就是靠它的影响力,打出来的行业基本盘。

所以你非要问,比亚迪30年来有多敢,对行业有什么意义的话,我觉得有几个吧。

1。最大的意义肯定是新能源,它把中国新能源从一个小小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方向。

2。跑在前面的人,一定会主动地、被动地,把自己的经历给到全行业学习---现在每一台比亚迪的新车,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友商的对标对象。

3。11万工程师,算上生产线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这拉动的就业,GDP,要多解释么?去过坪山的朋友会知道,这个人群意味着什么,对深圳意味着什么,对广东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