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本来我这篇内容昨天要发的,后来看到全员信出来,就迟疑了一下,看来今天不发不行了。
最近几天传闻满天,但该来的还是来了。之前就有同行说:“这个品牌什么时间死”?我当时还不以为然,因为我打心底还挺看重这个品牌的,有点可惜。
所以,今天咱们就聊聊我接触到的极越。
最早这个品牌成立之初,还是集度的时候我就在跟进报道,他们的造车思路其实挺特别,那就是打造一个汽车机器人robot car。
说起来可能像个噱头,但之所以能想出这个点子,我想跟百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参与造车一定会有自身独特的视角,所以数字化、AI化是当时集度造车的指导方向。
百度最著名的汽车项目要数Apollo了吧?最早始于2013年,那时候蔚小理还没有出生呢,也算是高瞻远瞩了。
但在过去的数年中,用户端其实对百度自动驾驶感知不强,有一些实验车辆也仅仅停留在数据验证阶段。
直到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其实,真正能让C端市场感知到的还就是 极越01这台车。
还记得一次参加原型车赏析的活动,负责人介绍品牌LOGO与车身设计灵感源自“原子像素”,而车引擎盖两侧带有可升降激光雷达、对开鸥翼门以及类似太空飞船的超宽中控屏等等。
这些富有未来感的元素叠加在一起,确实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感。
后来,这个品牌又发布了一系列围绕产品的周边事件,包括《三体》作者刘慈欣获得车主身份,与中国探月合作打造探月限定版等等,还在三里屯黄金地段开了一家旗舰店,但是唯独不能量产。
过了一段时间,官方低调宣布品牌改名极越,核心是解决生产资质问题。原集度改为百度旗下的技术公司,负责产品的智能化赋能,原作为代工厂的大佬吉利浮出水面。
作为产品力本身来说的话,其实极越01还是优秀的。为什么这么说,用我亲身试驾过的几次体验总结一下:
首先,智能化方面,它是国内第一家采用8295座舱芯片的车型,包括车机系统的交互体验、无网络语音识别、沉浸式场景化等等做的比较超前。实际操作体验也细致丝滑,一些功能点考虑的也独特到位。
最重要的智驾这部分,实际量产车改用了纯视觉无激光雷达方案,也是比较早应用BEV+Transformer+OCC的智驾方案。实际场景感受确实非常优秀,跟华系的智驾体验有一拼,妥妥的第一梯队。
其次,那就是基于吉利SEA浩瀚纯电平台,了解的用户都知道它与极氪001共线生产,底盘悬架甚至电机电池都是一套。
尽管针对SUV进行了调教,但体感悬架素质还是相当高级的,而且背靠资深产线大佬,你不会对它品质有什么顾虑。
既然是一台好车,为啥销量上不去呢?我们今天也马后炮一把,试着从几个方面聊一聊:
首先,品牌认知程度低。一开始是以集度的形象出现,但是我从来没见过百度啥时候站出来为集度吆喝一声,从始至终都是集度自己在单打独斗。
百度具备强大的品牌号召及传播能力,就算占股55%的儿子,给集度拉一把也不为过吧?
作为行业人,我都感受不到百度的存在,更何况那些购车者呢?作为品牌在这方面的解释极高。
我甚至在想,百度在造车上的投入度是不是打了折扣?有没有在全心投入呢?品牌没有打响!
其次,起了大早赶了晚集。集度的成立时间与极氪相同,都是在2021年3月。
但是由于前面生产资质等问题,导致最终上市时间推到了2023年的10月,这中间的不确定性给意向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发布时的售价区间,大概还是两年前的水平。
此时,市场上这个级别的产品已经有5-6款了,就算8295再超前,也不能单凭一两个亮点赢得用户倒戈,更何况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价格。
直到两个月以后,才反应过来了,官宣直降3万。
而那个大家期盼已久的最美轿车,直到官宣的9个月之后才迎来上市,尽管设计很棒,尽管智能化优秀,尽管价格更接地气,但一切来得有些晚了。
而作为没有生产能力的品牌,这种共线生产模式与力帆代工或江淮代工还有着本质差异,这也不得不让人对排产节奏产生质疑,更何况还是竞品呢?
最后再浅聊一下夏一平,由于我人微言轻,够不到那个级别。更多是听行内人讲,看夏叔微博,包括这两天网上曝光的视频及圈内人反馈。
其实,很多人也被他的勤奋打动,也很激励。但也有一些不同声音,认为其方式方法都有问题(这些基本都是爆雷之后发出来的)。
图片信息源自网络博主分享转发(侵删)
所以,通过各路消息你也能看出,他一定是在管理及营销上存在问题。按说一个设计师话语权如此高的车企,应该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看来我们naive了!我们知道的信息是冰山一角。
后来与该品牌离职的营销同事聊天,他也意味深长的说出,“或多或少还有人的因素”!
从这些事,我联想起昨天某个大V评论:“这个品牌有公关部吗?不就是夏老板一人白天干到黑夜!"尽管有些偏激,不得不说,在我熟识的几位极越媒体关系同学相继离职后,我与这个品牌完全失联了。
图片信息源自网络博主分享转发(侵删)
或许也正是因为营销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的销量低迷,最终影响了母公司百度的投入,这种热情是在逐渐下降,百度对于极越似乎在犹豫,这也印证了我一开始的疑问。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产品一旦小众了,一旦超前了,就注定不被广大用户接受呢?
那些特立独行的设计,是不是只能获得少数人的认同呢?那当初集度对于市场的判断是不是过于乐观了呢?
在我看来,有些原型设计正是对未来汽车探索的一次尝试,重要的是有勇气进行量产。
也正是对初心的坚守才让产品走上了小众路线,而这些小众设计可能在现阶段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相反被认为是反人类的。
图片信息源自网络博主分享转发(侵删)
现如今,对于当初认同极越产品观的那1.4万位用户来说,他们的汽车机器人将何去何从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