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破历史!中国车市猛冲3100万,但日子为何越过越苦?

“14万的MINI在北京已经卖光了”,李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蔚来的第三品牌萤火虫,本来是冲着MINI和smart去打的,定价估计在15万左右。但MINI压力也很大,火速降价后对市场的刺激,反而打了蔚来一个措手不及。

类似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场景,在2024年的中国车市已经成为常态。从新势力到自主、合资乃是豪华品牌,用“拼刺刀、杀红眼”来形容汽车行业的2024恰如其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中国车市的产销规模又要创纪录了。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11月中国汽车市场(含商用车)产销已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预计全年将达到3100万的规模,新能源汽车则能达到1300万辆。

高涨的增幅、扩充的体量,让中国汽车市场快速膨胀。但有个摆在明面上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人今年的日子太苦了,而汽车厂商的销量绝大多数也都是靠“以价换量”得来的。“这给行业的感受并不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如此评论道。

要发展质量还是要发展速度?这个问题在2024年被进一步放大,但答案只能从2025年去寻找。

3100万大盘,是价格战直接刺激而来

需要首先说明一点,3100万的车市体量不能说来的不体面,但个中滋味却冷暖自知。

事实求是的说,这是各家咬碎了后槽牙才达到的结果,整个过程中的无奈、艰难和不得已都被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看在眼里,陈士华口中“不好的感受”也正在于此。

2024年的价格战,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降价潮,从年初一直到年尾,表现出了波及范围广、力度大、时间长几个特点。

来自乘联会的一则数据统计,今年1-11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降价车型数量高达195款,大幅超过2023年的150款、以及2022年的95款。

其中燃油车降价车型数量为71款,平均降幅9.3%;纯电车降价车型数量69款,平均降幅13.5%;混动车降价车型数量13款,平均降幅8.4%;插混车降价车型数量29款,平均降幅13.7%;增程车降价车型数量13款,平均降幅7.6%。​

在年初比亚迪以7.98万的秦PLUS彻底点燃价格战后,多家车企或主动、或被动的全力跟进,从一拉到底的“一口价”模式,到聚焦中低端价格带的“农村包围城市”模式,从现金直降,限定优惠,到首付低门槛和免息福利,都成为驱使用户下单的直接手段。

然而,产品互相“杀价”背后的底气,并不全在于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化,供应商也成为车企大打价格战中play的一环。

前不久,比亚迪以10%的极限压价倒逼供应商,引发了行业广泛讨论,虽然“议价”属于行业惯例,但在价格战的语境下,供应商的弱势地位进一步被凸显出来。经过车企多番降价后,已然在整个汽车产业中形成连锁反应,车企增量不增收,增收不赠利,供应商作为后端支持,属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可避免的沦为价格战中的牺牲品。

其实,价格调整是符合市场经济的正当行为,但凡事都要讲规律、讲尺度,大幅降价不好,大幅涨价也不好,只有在一个可控范围内有涨有跌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但现在的汽车市场不谈秩序和规矩,“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仍在不断强化。​

规则形成后,好的一点是,加速了市场的淘汰赛,自身素质较差的企业更快被“筛”了出去,今年连续暴雷的高合、哪吒和最近霸占头条的极越算是为市场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仍未止跌的新势力,或许也会很快消失在下一刻。但不好的一点在于,一些优质企业也因此被扰乱了正常的企业经营,甚至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

例如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就对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表达了相左的意见:从价格角度看,降价一直在持续,(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因为现在的市场状况并不可持续。

还有消息透露通用要减记对上汽合资公司的价值。根据多个信号来看,外界揣测,通用或将有意放弃中国市场。站在产业发展角度分析,此举难保不会对外资合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可以看出,中国车市冲击3100万大盘的副作用已经在各领域有所显现,尽管我们速度够快、体量够大,但是否“高质量”发展,仍有待商榷。

价格战的另一面,也有“高质量”的侧影

不过,也需要承认一点,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的确刺激了部分强者的出现,一些在市场“上游”摸索的车企,他们走的是高质量路线,这是3100万的大盘中贡献价值的一部分。

如终端均价维持在50万左右的问界M9,在中国市场可以做到与宝马X5、 奔驰GLE分庭抗礼,自主品牌对战BBA,这在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也是今年出现的新趋势。此外,随着百万级的仰望U8、以及尊界这类产品进入市场,自主品牌与高端两个字之间的距离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再有诸如理想、蔚来两个品牌,其所销售的汽车均价都在30万左右,与此同时销量也十分可观。这些例证,都代表中国汽车具备了上探的能力,扭转了从前只能在外资脚下,吃到20万以下的市场份额的窘境。​

这背后需要归功于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也需考虑到领先技术的率先汇入。对比海外市场,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的研发方面的确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且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化覆盖趋势,市场期待值也较高,不失为“高质量”的一种体现。

只是,目前而言,可以创造高价值、高质量的中国品牌仍是少数,3100万的总销量更多还是因价格战而催生的低价车型聚合的结果,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仍旧任重道远。

然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价格战带来的影响并非仅集中在某个个体身上,而是直面的整个产业环境。好比农贸市场中的水果摊贩,大家根据某种品类选择统一定价,那么各自相安无事,但如果有人以低打高,那么商业环境势必被破坏,即使有人不愿卷入战争,随着经商环境的恶化,对于这些想要走高质发展路线的个体而言,也难以独善其身。​

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市场亟需回到规律性的正常发展轨道上去,绝不能在价格泥潭中继续深陷。但是,根据目前车企提前释放出的种种信号来看,明年的竞争惨烈程度会比今年更加严重,比如新势力们已经将2025的年目标翻了一倍,高目标指引下,必然会有流血牺牲,最终结果一定还是会指向“持续增量”。

短时间内看,价格战很难得到平息,中国汽车市场若要形成真正高质量发展节奏还需各方努力促进,才有望达成。​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