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实在是太“敢”了。
最新一期的工信部申报信息公布,比亚迪又一次“搞事情”了。这一次,比亚迪申报了大量新车型,全部增加了“内后视镜安装底座”这一选装,都将配备前置三目摄像头,为的是适配最新的纯视觉高阶智驾方案。是的,连10万以下的海鸥、元UP都会适配。不用说,比亚迪又一次要掀桌了。
哪怕如今已经到了月销50万+的体量,比亚迪似乎依然没有作为汽车巨头的“觉悟”,还在不断“创业”,不断冲击新的技术领域。这令很多人感到不解,按理已经处于优势的市场定位,减缓技术更新速度,专心利用上一代平台的价值,才是最优解,曾经的丰田、通用们都是这样。
为什么比亚迪要一直掀桌,一直挑战自己呢?《汽车很听话》有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敢想敢干,比亚迪的一路拼杀
最近,极越汽车“出事”的消息刷屏了。虽然背后有巨头撑腰,依然架不住兵败如山倒,最终导致这个项目无人接盘。大家复盘,很多人提到,夏一平并非一个长期经营者。虽然做过很多项目,但都是顺着新行业的大势捞点好处,最终在汽车这个高度内卷的行业吃了瘪。
而比亚迪,似乎就是极越汽车的反面。这么多年来,主打的就是敢想敢干敢坚持,甚至可以说一路带起了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盛世。
比亚迪做二次充电电池起家,1997年正式进入锂离子电池行业。2002年,比亚迪就已经成为诺基亚的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并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可以说在消费类电子电池领域,比亚迪已经是成功者,当时是非常滋润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宣布进入汽车领域,这在当时是巨大的赌博。理由是比亚迪判断,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趋势,自己有责任和机会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回过头来看,有没有大汗淋淋的感觉?要是没有比亚迪,可能如今在整个汽车领域,国内企业的话语权都会低得多。
再之后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之路,就是不断搬开各种拦路虎。2008年,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上市;2011年,第一批纯电动大巴交付商业化运营;2015年,发布新能源车“全产业链+全市场”战略;2018年,比亚迪举办了汽车行业历史上首次开发者大会,发布了IGBT4.0;2020年,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系统;2024年,易三方问世,DM5.0问世。
在汽车行业这30年,比亚迪打破了太多的“不可能”。比如2015年的e5,就已经是800V平台(实际最高电压752.4V,按照现在的标准也算是真800V了);比如在磷酸铁锂电池全面败退之际,靠自己的刀片电池技术,解决了关键性的能量密度问题;比如把插电混动车的价格拉到了10万以下,让10万级别的海豚也配上了热泵空调;比如成为全球首家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的传统车企,可以说是all in新能源。
包括如今要标配高阶智驾,比亚迪的每一次动作,都可以找到无数的理由说“没必要”。但它就是要做,甚至顶着全行业的压力也要做,这才有了如今的新能源盛世。
消费者喜欢,你算老几?
很多人疑惑,比亚迪为什么这么喜欢“all in”呢?比如造电池,为什么就不能方块、圆柱都造,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同步走。再比如第五代DM,为什么不能先在腾势、方程豹上放,过两年再到汉、唐,再过两年到秦、宋。这样做,消费者不一定不能接受,友商反应也不会那么大,比亚迪自己的舆论压力也会小一些。
就像《让子弹飞》里演的一样,最终也是赚老百姓那点“刀了”,何必那么拼命?之前的合资企业不都是这么干的吗?每次都这么拼命,某种程度也是冒险。比如要是DM-i打不响,要是燃油车又“复苏”,要是三元锂电池战胜了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这样的大手笔投入就不是“敢”,而是“莽”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关键问题,比亚迪不怕得罪人,只要做的是对消费者有好处的事,那就不怕输。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刚刚过去的10月和11月,比亚迪海鸥的销量都超过了5万辆,已经远远甩开曾经的A0级小车霸主飞度,后者月销量已经跌到了1000辆以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数据,比亚迪对于小车市场的统治力,绝对是空前的。要是按照以前合资车企的习惯,这车绝对应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比亚迪偏不,最近新款的申报信息,又是造型升级外加标配高阶智驾。而且比亚迪还承诺,等车载冰箱研发完善后,也会配到这款8万级别的小车上。这就是比亚迪的节奏,从来不搞“循序渐进”那一套,只要觉得这个东西好,就尽可能将价格打下来,然后是“上车”,“卖车”。至于友商不喜欢,消费者喜欢就行呀。
比亚迪太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了,打嘴仗,取得舆论高地,似乎从来就不是比亚迪擅长的。包括我们做媒体有时候也“怒其不争”,有一些博主都颠倒黑白到那个地步了,怎么还不起诉他?要是换成特斯拉、理想,他还敢那样骂?以比亚迪的资源,明明可以轻易制裁这些人的。但比亚迪就是不做,只要不是特别过分,或者稍微认怂一下,比亚迪就会选择“息事宁人”,结果就是这些人愈发嚣张。包括到现在,明明比亚迪是真正的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企,明明月销都已经50多万辆了。一看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还以为那些一个月卖两三万辆的新势力才是“老大”呢。
怎么说呢?比亚迪走的是“欺硬怕软”的路线。在汽车行业,它做的是“掀桌”的事,逼着整个行业与自己一起进步,甚至连自营保险都上线了,几大保险公司背后的力量可不是开玩笑的。同时,比亚迪又几乎是最“怂”的主机厂。有时候大家也调笑,比亚迪是唯一可以随便评论的巨头。这种做法,简直是“反人性”,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白了,最终买车的还是消费者。比亚迪为什么敢“赌”?因为它知道,只要自己能够突破技术壁垒,真正把价格做下来,消费者是会领情的。毕竟比亚迪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都下线了,这就是最大的底气。就像当时 秦PLUS DM-i上市,也有无数的博主还没看到车就开始质疑,凭什么比亚迪敢说自己比日系混动还省油?但最终,大家用过的都说好,比亚迪的梭哈大获成功,也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太多“精明”的企业混不下去了。像之前的威马,早早搞定了“国资”,以为高枕无忧了,最终也是走向末路。现在的极越,号称背靠几大巨头,来头大得很,也是说垮就垮。比亚迪的一些做法看似“冒冒失失”,这么大的体量,总去“搏命”似乎看着不合适。但本质上,只要抓住了消费者喜欢这一点,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