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野车故事:由型号变成品牌的212

1966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轻型越野车,产品型号BJ212。到了2022年,型号变为品牌,取名二一二牌,并于2024年8月推出 212 T01。作为BJ212车主,我与它有着很深的缘分,现将我的记忆与新车,进行一番对比,和您分享。

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源头,是民国时期的一家军队修理厂,1949年以后,历经数次改组,期间还小规模生产过井冈山牌摩托车,1954年成为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生产汽车配件,后来仿照大众甲壳虫试制出井冈山牌轿车,因此在1958年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不过,井冈山牌轿车并没有量产,工厂从1961年开始,按照上级要求,开始研发越野车,据说当时搞出5个不同的方案,经过筛选,最终确定BJ210C型。小时候,听我爸说,BJ210C主要参考了苏联的嘎斯69和美国的威利斯,从下面这张老照片看,BJ210C与二战时的威利斯确实很像。

BJ210C历史照片

196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在BJ210C的基础上,加大车身尺寸,增添后车门,拿出BJ211和BJ212两个设计方案,领导层最终选中BJ212,于1966年开始量产。

毛主席乘坐B212在天安门广场检阅

1983年5月,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签约,成立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制造厂——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工厂位于双井桥东侧,在人们的口头话里,把它称为南厂,呼家楼厂区称为北厂,北厂后来变为北汽摩。

合资之后,从美国引进切诺基,并用切诺基的某些技术,对已经生产了20年的BJ212进行改造,于1987年推出BJ212L。新车主要是取消了防空灯,增加组合开关,前风挡变为一整块,等等。我在1988年第一次买车,就是BJ212L。

再往后,北吉普又推出2020,开始是N,接着是S,焕然一新的感觉,诱的我在1994年,又买了一辆。

也就是说,我的头俩车,全是越野车——当少数人刚买了摩托,许多人还在骑自行车时,我就已经开着它们,到处疯玩。

现在回想,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出了三环路基本就没多少人了,公路上也没有检查站,无论到哪都用不着预约,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玩的特痛快。

说一件您可能不相信的事儿,95年前后,有天晚上,我从灯市口回家(当时住和平门),走到东华门时,突发奇想,右转,沿筒子河来到午门,在夜幕中看了一眼皇宫,然后沿中轴线,途经端门,驶出天安门,转上长安街。

无论212,还是2020,都以经济实惠著称,品质很一般。所以,我的车里,永远搁着一套工具,随时修。去西藏之前,在天桥一家比较熟的配件店,买了许多备件,还跟店家说,2个月后回来,如果有没用的,希望能退货。

结果,小半车零件,几乎全用了。在为期2个月的旅行中,日均修车2个小时。

别说我,就连我那位至今都不会开车的夫人,也能非常娴熟地给我打下手。有次晚高峰,在三里屯路口,离合器切不开了,靠惯性滑到路边后,我俩以飞快的速度,拆下离合总泵,掏出修理包,换上新皮碗,接着又放气,不到20分钟,修好了,把站在一旁、原本要叫拖车的警察,看得目瞪口呆。

也许正是因为质量问题,北汽的越野车尽管风靡一时,是当时年轻人的时尚,可最终还是走了下坡路。2015年,北汽集团将北汽转给富路集团,迁往山东。

那么,212是什么意思呢?

每辆汽车都有产品型号,由字母+数字构成,212是这款车诞生之初的型号,全称BJ212。BJ北京汽车制造厂的缩写,第一个2是越野车的意思,最后一个2是序号。在212之后,北汽与美国合资生产的切诺基,型号是213。

至于中间的1,表示载重不大于0.6吨。顺便说一句,北汽当年还生产过BJ121,第一个1表示它是货车,中间的2,表示载重在0.6-1.5吨之间(货车载重的编码,与越野车不同,如果越野车中间是2,表示载重在0.6-1.0吨之间。)

当年的212,因为是北京牌,机盖上有“北京”二字。这回上市的新车,机盖上的4条筋线依旧,但前头的标识改成“212”——这个昔日的产品型号,如今已经变成品牌。

车头的“北京”虽然没了,但车尾却贴着朱德写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对于我这种有些情怀的人来说,感觉很亲切。

另一个让我感到有些亲切的,是防空灯。

昔日的这盏灯,“帽檐”更长些,里面藏着个小铁片,有几道镂空,需要时,把它放下来,就好比用手指头捂住手电筒,只让少许光亮从指头缝里漏出。

如今的212,与当年的BJ212,有哪些区别?

先看动力。当年的BJ212,用的是北京内燃机厂生产的492发动机,最大功率55千瓦,匹配3速手动变速器(3MT),百公里油耗大致在15升左右。

如今的212,是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85千瓦,匹配8速自动变速器(8AT),百公里综合油耗10.9升。经过原厂改装的长风版,因为自重由2150千克增至2265千克,油耗11.3升(均为WLTC标准)。

变速器之后是分动器,当时越野车必备的分时四驱,核心就是它。无论变速器还是分动器,全是纯机械的,驾驶者右侧有3根操作杆,其中两根用于操作分动器,一是把动力传给前桥,实现四驱,二是挂入低速挡,将扭矩放大——早年间行走藏西北时,因为马力不足,有些比较陡的山,靠低速四驱才能勉强爬的上去。

如今212依旧是分时四驱,分动器仍然有低速挡,但全部采用电控,分为两驱高速(2H)、四驱高速(4H)和四驱低速(4L)。

再看底盘。当年的BJ212,有着粗壮的钢梁,前后都是整体桥,靠钢板弹簧与底盘相连。尽管如此,为防不测,长途深度越野时,我都会带着一两片备件,可有一次穿越羌塘,地形过于复杂,导致后桥钢板左边断两片,右边断三片,只得卸下所有装备,以缓慢的速度,开往200公里以外的尼玛县城,找修理厂彻底更换。

如今的212,作为一款真正的越野车,非承载式车身结构与独立的底盘,自然不会有任何改变,前后桥也还是整体桥,但悬架部分采用螺旋弹簧配五连杆,不再是昔日的板簧了。

最后看内饰。当年的BJ212,内饰极为简陋,四处漏风不说,到处还都是裸露的金属,没有任何软包,如果出交通事故,对人的威胁相当大。

如今212车内带给人的感受,与当年相比,即使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恐怕也不够,因为我觉得,它俩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差异过于悬殊。

方向盘采用皮革包裹,手握部分加粗,中间还有回正标识,仪表盘是一块10.25英寸的液晶屏。

中控屏12.3英寸,4G网络、OTA升级、导航、语音控制、手机远程控制等,全是标配。屏幕下方有25个实体键,这种设计虽然会给厂家带来比较高的制造成本,但对于使用来说,它比触摸操作或语音操作更方便。

前部全都是软包,A柱上左右各有一个拉手,副驾面前还另增了一个——深度越野时,它们往往会派上用场。

中间平台上有个50瓦的手机无线充电,中央扶手非常厚实。座椅面料为仿皮,中高配车型具备电动调节、座椅加热和驾驶席座椅按摩。

后排座椅的椅背角度可调,且同样具备带有杯座的中央扶手,后排出风口也是标配。

由于备胎安置在尾门上,导致尾门无法向上开启,因而设计成侧开。在户外,我更喜欢向上开的尾门,可以形成一个棚,或遮阳、或挡雨,非常实用。而这种侧开门在雨天,多少有些不方便。日后再改装,如果能设计一个随车门自动打开的遮雨棚,就好了。

行李厢比当年的BJ212大多了,主观判断至少大3倍,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容积还是显得比较普通。以我18次进藏的经验,如果深度越野,这点儿空间恐怕很难装下所需的装备。解决方案有2个,一是装个车顶框,二是把后排座折叠。毕竟,我所认识的爱好者们,基本都不喜欢带乘客,最多一车俩人。

座椅折叠后,椅背与行李厢地板的落差比较大,如果在车里过夜,需要拿些东西,把行李厢地板垫高。建议厂家日后改款时,把行李厢地板设计成两级,第一级保持现状,第二级升高至与椅背水平,这样一来,不仅地板下的容积加大许多,还能便于车内就寝。

总之,新的212,在许多方面,远远超越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BJ212,。如今的年轻人,如果有兴趣、且具备户外能力的话,开着它,可以很舒服地行走四方。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