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日中天到卖身求救,“老实人”日产究竟走错了哪一步?

12月23日,关于本田、日产合并的传言终于尘埃落定。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正式开启了合并谈判。


对于日产来说,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2024年上半年,日产汽车的净利润只有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同比下滑了足足94%,现金流只够支撑12—14个月。这个时候的合并,无异于“卖身”。

距离日产2017年左右的巅峰期(当年销量超过580万辆),其实也就过了区区7年。为什么这家公司会沦落到这一步,与本田合作的前景会是怎样?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老实人”日产,遭遇滑铁卢


在汽车领域,日产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称号,一是“技术日产”,就是整个公司致力于将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二是“沙发厂”,因为日产的车舒适性真的不错。这两个称号其实有一点冲突的,以技术出名的公司,最出名的技术是“沙发”?或者说造沙发的公司,好意思说自己技术牛?


但在日产这里,却得到了惊人的统一,因为这家企业属于汽车行业的“老实人”。

日产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厂”,产品线非常齐全,什么车都会造。在硬派SUV领域,他有 途乐;在超跑领域,它有GT-R;在家用车领域,奇骏曾经是全球销量最高的SUV,轩逸长期在国内轿车销量中霸榜。在日本本土,日产还有非常成功的家用MPV Serena。


日产还是最早发力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车企之一,2010年就推出了纯电动车聆风,这是特斯拉崛起之前销量最高的电车。日产还是最早做增程电动技术的车企之一,虽然不是开创者,但真正将这套技术成功商用,日产就是第一家。甚至连被认为是特斯拉开创的单踏板技术,日产在10多年前就用上了。


这样的车企,你说它没技术,那绝对属于没良心。

更可贵的是,手握一大堆黑科技,日产走的其实是朴实家用路线。为什么轩逸销量那么高?其实就是实惠。空间够大,油耗够低,舒适性不错,并且价格比思域、速腾们低一截。虽然坚持自然吸气路线被人诟病,但同步带来的也有平顺性好,保养实惠,能吃粗粮等优点,对于家用车用户来说非常适用。


总体而言,日产这家企业属于人气不高,但买车时很难忽略的选项。虽然没有类似“一日本田,终身本田”的信仰加持,也没有“这车比较高级”的出色营销。但作为工具车、买菜车,日产所提供的下限是不错的。再加上配置比同级别的合资车要高,一直以来日产的销量都居高不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是国内销量最高的日系品牌。

就是这样的日产,在电动化时代到来后,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原因很简单,日产一直主打家用,低油耗和低用车费用是它的法宝。在国产新能源车面前,日产的低价、低能耗、低用车费用优势都不在了。再加上丰田、本田、大众都在降价,品牌号召力偏弱的日产更是首当其冲。


2024年上半年,日产的销量只剩下149.60万辆。比较而言,巅峰时期的日产全球销量接近600万辆,光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超过150万辆,已经下滑太多。


(2)假转型,最致命?


关于日产衰落的原因,网上的分析很多。有人说是价格战反噬,曾经日产将价格当成提升销量的利器,当对手纷纷降价时,这把利器不再好用;也有人说是日产专注于电动化转型,而非混动路线,导致错失良机。


个人认为,日产的问题从来不是转型,而是“假转型”。其实不光日产,如今有很多的汽车巨头都有这个毛病。

日产2010年就推出了纯电动车聆风,这款车长期在美国电动化行业销量霸榜,2014年更是登顶欧洲电动车销量榜,你能说日产转型不够早吗?


然而现实情况是,日产这样的动作,压根不算转型,充其量只算试探。2017年特斯拉Model 3出来,就已经宣告了市场的变化,电动车不一定是小电机代步,也能够是高性能、强操控。等到2019年特斯拉入华,国内车企立马拿出了小鹏P7和比亚迪汉应对。这个时候日产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没做。

再说增程电动车领域,日产确实堪称开创者。2017年推出的E-POWER版本NOTE,直接打败了丰田普锐斯,登顶日本国内小车销量榜首。接下来日产做了什么呢?答案是5年之后才推出轩逸E-POWER,这时候国内早就是比亚迪DM-i的天下了。


再说增程电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理想算是打头的,大获成功。问界随后跟上,大获成功。然后是深蓝、零跑跟上,大获成功。阿维塔刚刚也已经增程化了,小鹏、小米、埃安也都做了预研,这几家后续都会加入。

日产在做什么呢?一款像样的高性能增程车都没有。如果日产能做出一台理想L6这样的车,凭借合资品牌仍有余威的号召力,怎么就不能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呢?可惜没如果。


简言之,日产压根没有转型。它所谓的技术研发,并不是冲着消费者去的。要不然,无法解释海鸥、Model Y这些车月销量都4万多台了,日产完全没有与之竞争的车型。


(3)通病不改,合并白搭


这也是大部分国际巨头的通病,过去的成功已经让它们形成路径依赖,这意味着在它们的体系内,就是无法产出Model Y、理想L6这样的车型。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就是体制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0年的小鹏P7,已经有了前备箱。但即将在2025年上市的一系列合资电车,都是大厂出品,却依然没有前备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是一整套架构。专业的电气化架构,再加上电气产品小型化,会给前舱区域留出更大的空间。国际品牌做不到,无非就是电气化架构和电气产品不够紧凑。


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以日产的E-POWER技术为例,只用一款很小的功率型电池,就能实现发电能力覆盖整车动力输出,这不能说没有技术。

但把电池加大,做成类似智界R7、阿维塔07类似的架构,日产却死活做不到。原因当然很多,或许是找不到合适的电池,又或者是内部供应商做不出来,外部供应商导入不了,又或许是已经在做了,但认证周期需要三五年。


不管是哪种情况,日产确实没有产出适合市场的产品,这才是这个品牌衰落的根本。


与本田合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个人觉得是很难的。毕竟日产面临的这些问题,本田同样也有。CR-V可是有插混版本的,初代车型定价27万起,再对比一下市场上30万左右的电动和混动车型,我们就能看到,本田对于市场也有很大的误解。

两者走到一起,就能让决策更高效?或者是决策更加困难?很显然,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写在最后


合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会让整个团队“人心惶惶”。很难想象在市场如此危难之际,已经传出要大改革的团队,还能有很强的定力进行高效转型。有能力的员工,会不会考虑外面是否有更稳定,发展更好的岗位?日产和本田的谈判,估计还要持续一年。在这种情况下,与对手的差距可能会越拉越远。


好在日产是有这个经验的,90年代雷诺收购日产,一度让日产登上巅峰。理由是当时日产的技术其实是“溢出”的,被日本90年代的冒进政策给害了。重新收拾体系,砍掉不赚钱的项目后,日产的技术优势开始体现。但如今的日产,没有这个基础了。与本田的联盟,怎么看互补性都很低。


这样的合作能否带来根本性的转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合车社立场)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