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智驾:从技术领先到体验升级,开启真·车位到车位新阶段

真正的「车位到车位」智驾,应该是什么样子?华为乾崑智驾为行业打了个样。

通过一场直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靳玉志,以及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向我们展现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2 “上车智驾自己开,下车智驾自己停”的「车位到车位」能力。

直播中,华为乾崑智驾的表现非常出色:一键启动、无需学习、丝滑绕行、全程0接管等,以至于更有很多精彩片段都值得拿出来反复观看、仔细消化。


掰开揉碎,解读直播“含金量”

测试一开始,车辆自动驶出车位,并且只向左打了一把方向,就走上了正确的车道。要注意:直播中的 阿维塔12,车身长度超过5米,转弯时车辆离右前方的柱子已经很近了,但系统并没有因此出现犹豫或刹停。

这一段,其实体现了华为乾崑智驾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设好导航即可一键启动,首趟即可用,无需提前记忆也不限定车位;其二,是车辆感知系统,尤其是侧向感知的高精度。

要知道,现在有些厂商的“车位到车位”方案,往往是从固定车位到固定车位,而且在首次使用前,或是要记忆或是要学习,总归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相比之下,华为乾崑智驾方案的首趟即可用,含金量明显更高。

再看第二段,车辆驶出地库的这段路。这是一条左转-右转-再左转的双向S形道路,还有不小的坡度,人类驾驶员在面对这种路段时,也会十分谨慎。

而华为乾崑智驾在这段路的表现却是游刃有余:一把左转、一把右转,两把方向流畅通过。特别是右转这里,车其实是稍微越线借了对向车道的,但在碰到中央的交通柱之前,及时回到了右侧车道,“玩儿”了一把极限绕行。这整套出库的动作,展现出了华为乾崑智驾极佳的机动性,是对系统感知-规控能力的综合体现。

接下来的地面道路行驶,华为乾崑智驾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

比如这段,在通过路口后,遇到两台卡车并行“堵路”,尤其是右侧的大卡车,还在向相邻车道并线。注意此时的SR:虽然系统的注意力在正前方的大卡车上,但当右侧大卡车变道时,系统的领航引导线依然向左做出了轻微的避让并做出了减速动作。而当超越了右侧的卡车后,车辆又马上发起向右侧车道的并线,成功“解围”。

这一段操作可以说是行云流水、非常类人,展现出了华为乾崑智驾十足的“端味”。

类似的还有这个左转场景:一台比亚迪在路口掉头,侵占了部分车道,而车辆右前方又有一台大车左转,封住了绕行路线。

如果是规则算法的智驾,面对这种场景可能会加速到比亚迪车后再减速刹停,又或是领航引导线不断跳变犹豫不前。

而华为乾崑智驾的做法是:缓慢减速,轻微右打方向绕行比亚迪,同时避让右侧大车,随后左打加速一把流畅进入第二车道,完成左转。

这期间,既没有出现停车、犹豫,也没有出现频繁的方向盘调整,行车走线非常类人,向我们展现了端到端的魅力。

最后这个片段,也是「车位到车位」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之一。

车辆需要先进入园区,随后在内部道路中行驶一段距离,左转进入地库,再找到合适的车位泊入。

在这里,华为乾崑智驾的表现依然是行云流水:不仅可以自动识别道闸,等待栏杆抬起,在园区内部路依然可以实现领航并精准找到停车库的入口,以合适的速度驶入。

而当到达目的地时,华为乾崑智驾还可以自行寻找合适的车位泊入,并不限定一定要停到哪个车位里,不会出现其他“车位到车位”方案那种,如果目标车位被占了,系统就卡住、退出的窘境。

这一过程中,领航指引线全程保持连贯,未出现系统切换或中断,说明华为乾崑智驾对周围环境的理解非常到位,从行车系统到泊车系统的切换也做到了无感,体验极佳。


独有体验,源自架构领先

毫不夸张地说,直播中所展现出的华为乾崑智驾「车位到车位」智驾,就是目前业内体验“天花板”。而这,则要归功于华为乾崑智驾业界领先的技术架构。

例如,在硬件上华为乾崑智驾采用了视觉为主、雷达为辅的融合感知架构。就像本次直播中的阿维塔12,其搭载了包括3颗激光雷达、3颗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在内总共29个感知元件,能够向算法软件提供足够丰富的环境信息,为极限绕行、贴边转弯等亮眼操作提供基础。

而在阿维塔07等最新车型上,华为乾崑智驾还采用了全新自研的20Hz 192线高精度激光雷达,不仅点云更稠密、精度更高、探测距离更远,刷新率也更高(通常是10Hz,华为是20Hz),可以满足端到端算法对时延的要求。

软件上,华为乾崑智驾采用了全新的GOD/PDP端到端架构。其中感知部分,将此前的BEV、GOD等模型融合为一张GOD大网,视觉、雷达、导航等信息输入GOD大网,即可直接输出目标障碍物、道路结构、场景理解等信息。不同于以往还要经过BEV、GOD等多重运算,才能输出白名单目标、异形障碍物、道路结构的做法,实现了智驾感知系统从“识别障碍物”到“理解驾驶场景”的转变。

而决策规划部分,则引入了PDP网络,即“预决策规划一张网”,由GOD大网输出的信息直接供给PDP网络推理,输出行车策略。

这种大网-大网的算法架构取代了过去的规则算法,降低了信息在模型间的损失,不仅提供了更准确的决策、更类人的行车、更高效的通行,还通过引入本能安全网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减少了“端到端黑盒”的影响。

而在产品逻辑上,与行业普遍的“智驾领航+记忆泊车”、停车场内只能按固定路线行驶的方案不同,华为乾崑智驾的「车位到车位」采用“NCA+VPD”为底层。VPD(代客泊车)的功能特性,让系统在停车场内就像开了“上帝视角”,整个停车场的道路结构、特征点了然于胸,因此,能实现没车位就自己找车位的“智能漫游模式”。

另一方面,华为乾崑智驾还具备先进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让系统可以不断拓展支持的园区及停车场范围。而随着智能驾驶出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覆盖的停车场数量也将越开越多,体验自然会越开越好。

而华为乾崑智驾能够快速迭代并且率先推出真正的「车位到车位」智驾,还得益于华为云规模化的底座能力。据官方透露,仅车BU可以用于AD模型训练的算力,就达到了7.5E FLOPS(9月数据),训练数据量已超过日行3000万公里(4月数据),模型更新速度达到5天一迭代的水平(4月数据)。

这些智驾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华为乾崑智驾天然的“护城河”。


从可选到必选,让「数据飞轮」转起来

直播中,靳玉志曾提到,如今车企都开始宣传智驾,智驾已实现从“可选”到“必选”、从“选配”到“标配”的转变。而洞察整个市场,智驾的装配率也在不断提升,其中以高速领航为核心的L2+在20万以上新能源车的配置率已达到65%。

华为乾崑智驾显然是这股增量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华为乾崑智驾ADS累计交付量已超过50万套,在国内搭载城区NCA车型单月销量排行榜第一。

在用户端,人均每日智驾里程、城区智驾里程占比、每日泊车次数、高速NCA安全原因平均接管里程等智驾相关指标,华为乾崑智驾也是连续数月的第一名。

而按照规划,华为乾崑智驾的量产上车在2025年还将迎来指数级的增长,数十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的新车将陆续上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乾崑智驾的VPD(泊车代驾)也即将在深圳机场开启试点,届时,华为乾崑智驾将实现车上无人的自动泊车、召唤接驾等功能。

能看出,华为乾崑在智驾这件事上思考得很周全。真「车位到车位」和VPD这两项功能,不仅是针对用户痛点所推出的具备领先体验的产品,更是华为乾崑智驾向L3/L4等无人驾驶能力的探索。

另一方面,端到端模型快速迭代,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数据越多-模型能力越强-产品销量越高-产生更多的数据,此为数据闭环。

在以数据驱动开发的当下,量产车的指数级增长,正如为一个名为「数据」的飞轮持续不断地注入能量,华为乾崑智驾将“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就像@电动知士大雨曾说过的那样:“当「数据飞轮」高速运转之时,没有人能让它停下来。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