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出现了,它就是果断切换增程赛道的零跑。而坚持只做纯电动车的蔚来,在今年第一周周销量排行榜上已经跌出前十。
乘联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089.9万辆,同比增长40.7%。其中,增程式汽车堪称车市黑马,2024年销量一路狂奔,销量达到了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比纯电动车22.6%、插电式混动车76.3%的增速都要高。
单从这个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某些变化。
但是,就算势头如此生猛,增程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近几个月里,最高也就12%,这会不会就是增程式汽车的天花板?
拯救销量与利润的“良药”?
增程式汽车的火爆不仅反映在整体市场的销量增速上,也直接反映在各大企业的排位变化上。
从造车新势力2024年全年销量来看,理想汽车力压群雄,以超过50.45万辆的成绩位列榜首;问界紧随其后,全年销量达到38.63万辆。这两家都是率先布局增程技术的新势力车企,在这个赛道还是蓝海之时吃尽了红利。“后来者”零跑则排名第三。
其他车企不知道,但“增程”确实是拯救零跑汽车的“良药”。要知道,三年前,零跑汽车还面临生存危机,但自从2023年由“纯电”路线转向“纯电+增程”双动力战略以来,零跑的销量持续飙升。2024年,零跑汽车累计交付近30万辆,同比增长超100%。
反观昔日与理想汽车并称“蔚小理”的蔚来和小鹏汽车则下跌至top3之外。特别是坚持纯电路线的蔚来,财报始终亏损,承诺的盈利期限永远在明年。2018年到2024年第三季度,蔚来累计亏损金额已突破1000亿元,与连续8个季度盈利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纯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除了可以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电池比纯电动车更小,因此成本更低,价格更实惠,广受消费者欢迎。以 零跑C16为例,C16增程智享版售价15.58万元,比售价16.18万元的纯电智享版要便宜6000元。而在价格战激烈的当下,电池更小的增程式汽车受电池原材料涨价的影响更小,因此增程也被认为是车企改善毛利率的重要途径。
还没下注增程的
都坐不住了
“质疑增程,理解增程,成为增程。”这句话正在成为现实。
增程式汽车销量狂飙,让各大汽车品牌“抢着入局”。2024年下半年以来,就有小鹏汽车、极氪、智己等车企官宣造增程车。
在去年11月的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正式发布了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其中,“鲲”代表超级增程系统,采用下一代增程技术。极氪方面,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透露,极氪将发布超级电混系统,融合纯电、插混和增程技术优势的新动力形式;智己汽车则表示,2025年将推出两款增程式汽车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新入局的玩家不仅仅是自主品牌,还有合资品牌,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等车企都已经将增程车型纳入了规划之中。
从销量数据来看,随着自主品牌形成围剿之势,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2024年度批发份额突破65%,零售份额突破60%,较去年增长9个百分点。
2024年12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71万辆,同比下降11%;12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2%,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3.4%,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燃油车市场缩小,而纯电动车又迟迟打不开局面。显然,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合资品牌也希望借助全新的增程技术,突破自主品牌的围剿。
增程份额,已经触及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当众多车企进军增程式汽车市场,都想复制理想的成功时,理想汽车却宣布,2025年要全面进军纯电动车市场,预计将推出以L系列为蓝本的纯电动SUV家族。
据悉,这个家族将包含至少4款车型,其中两款车型(推测是L7和L9的同级别车型)将在2025年首发。如今,理想的超充网络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年初,志在全国建立1730座超充站。理想的意图显而易见,希望通过超充站的布局,为即将试水的纯电动车型奠定充电基础。
之所以如此布局,并非难以理解。毕竟,从市场份额来看,增程式汽车依然是一个小众赛道,纯电动车仍然占大头。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的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结构中,纯电动车占比59%,下一代插混车占比33%,增程式汽车占比仅8%。而且,从2024年全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时间里,增程式汽车的份额始终在8%-12%之间,印象中从来没有超过20%,而新玩家却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拥挤,8%的份额,几家分的时候是真香,要是几十家分呢?各自的当家人心里自然都有一笔账。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线并举才能降低单一技术路线带来的风险。这一点,最多两三年,无论是从燃油、纯电、插混还是增程哪一个起点出发,最后都将会师。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玩家的入局,增程赛道将越来越有看头。只是,当蓝海变成红海,后入局的玩家如何避免产品同质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值得思考的。其实,最终比拼的还是各家车企的内功,而这并不是仅仅靠增程车型可以解决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