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以56亿美元的港股配售刷新纪录后,小米紧随其后抛出55亿美元规模的配售计划。

3月25日,小米集团宣布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折价6.6%,筹资425亿港元(约55亿美元)。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市场两极反应:一边是主权财富基金和纯多头投资者的超额认购热捧,另一边则是散户对高位“抽水”的质疑。
根据小米集团刚刚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算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定期银行存款、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短期投资等资产,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现金储备总额高达1751亿元。众多散户抛出了灵魂反问:“富得流油的小米为何要融资,难不成也缺钱?”

表面看的确不缺钱,但若细究其资金流向,便会发现一个残酷现实——小米汽车业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手里的现金。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321亿元,但每卖一辆SU7亏损4.5万元,全年净亏损达62亿元。更关键的是,其北京亦庄二期工厂要实现月产3万辆的产能目标,仅设备采购便需200亿港元投入,这还未算入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支出。
并且,与比亚迪、零跑等全域自研的车企相比,小米的“性价比”策略反而成了枷锁。雷军沿用3C领域的打法,但汽车产业的重资产属性将资本需求提升了一个量级——与其说小米在融资,不如说它在用资本对赌换取时间窗口。

至于说,雷军为何要在股价高点上选择配售。笔者分析或许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是小米股价虽然达到了历史峰值,但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对原始股东和散户投资人都有交代,并且在一定现金储备的前提下选择增发,更有底气与国际资本谈判;另一方面是雷军想要在小米汽车上复刻金山软件的成功,此时引入国际资本有助于为其打开海外市场。
据外媒爆料,配售过程中,挂盘册上大约有200家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前20大投资者分配到的配售股票约占三分之二。该交易引发了纯多头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的浓厚兴趣。

然而散户用脚投票——配售公告次日,港股通资金净卖出小米超12亿港元,股价单日下跌6.3%。有质疑指向小米“融资依赖症”,上市以来累计募资超千亿港元却从未分红,与比亚迪等注重股东回报的企业形成反差。
小米汽车要想打消投资人的顾虑其实并不难,那就是和蔚来一样,迅速实现盈利。
评论(1)
车子不愁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