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已规划五款增程车型,首款车型基于X9打造,或近期发布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分化的2025年,汽车行业关于纯电和增程的讨论已经不再激烈,反而是行胜于言,销量成绩是最好的答案,就连曾经全力发展纯电车型的小鹏汽车也公布了增程产品计划。从媒体曝光的“至少5款增程车型规划”到公司高管的谨慎回应,这一动向不仅折射出小鹏汽车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更揭示了其从纯电赛道向多元化动力形式拓展的决心。

增程产品规划的虚实之间:技术逻辑与市场博弈

据36氪等多家媒体报道,小鹏汽车已启动增程式车型的密集布局,覆盖轿车、SUV、MPV三大品类,首款车型基于X9平台开发,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知情人士透露,E、F、H平台也将陆续推出增程版本,未来绝大多数新车将采用“增程+纯电”双动力模式。其中,现有主力车型P7和G6的增程版本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此举被视为小鹏对用户需求分层化趋势的回应——既保留纯电技术的高端形象,又通过增程技术扩大价格覆盖区间。

然而,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永海在社交媒体上澄清,媒体报道存在“较大偏差”,强调是否采用增程技术需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差异、车型定位及使用场景。这一表态暗示企业规划并非简单铺量,而是基于精细化运营的战略选择。

例如,MONA系列主攻10万-15万元纯电市场,而增程技术或优先搭载于中高端车型,兼顾长续航与补能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已明确技术路径:800V高压平台、5C超充能力、纯电续航超400公里,结合AI动力系统实现智能工况切换。这些技术参数直击增程车型的核心痛点——纯电续航短、充电效率低,试图以差异化体验重塑市场认知。

增程市场的风口与隐忧:小鹏入局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增程式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2024年,理想、问界、零跑等品牌凭借增程车型实现销量跃升,零跑C10(10万元级)与仰望U8(百万元级)形成价格带两极,印证了增程技术在不同消费层级的渗透力。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预测,增程式作为过渡技术可能持续20-30年,而崔东树指出20万-30万元区间仍存在巨大市场空白。小鹏选择此时入场,既是应对纯电市场增速放缓的防御之举,也是抢占混动红利的主动进攻。

但增程赛道并非坦途。技术层面,宁德时代“骁遥”电池已实现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的产业配套,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等插混技术亦在能效上形成竞争。市场层面,比亚迪秦L EV以低价及智驾能力冲击MONA M03的年轻客群,埃安RT则瞄准同价位增程市场,形成围剿之势。小鹏需在技术差异化(如静音增程器、AI动力调配)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三、竞品对标:技术护城河与生态壁垒的构建

横向对比,小鹏增程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

  1. 高压快充技术:800V平台与5C超充能力使其增程车型的补能效率远超同级,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可满足城市通勤需求,减少燃油依赖;
  2. 智能化协同:动力系统可根据路况自动切换纯电/增程模式,爬坡、雪地等场景下提前启动发动机避免动力衰减,与XNGP智驾系统形成协同效应;
  3. 全球化布局:何小鹏多次强调增程技术对海外市场的适配性,欧洲等地充电设施不足的现状或成为小鹏出海的关键突破口。

然而,竞争对手亦在加速迭代。理想L系列凭借“家庭用户”精准定位和增程技术先发优势稳居头部;问界M9搭载华为ADS 3.0智驾系统,技术生态更具延展性;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将插混车型成本压至极限,秦L EV等车型直接威胁小鹏的价格防线。小鹏需依托G9、X9等高端车型树立技术标杆,同时通过平台化开发降低增程系统边际成本,构建规模效应。

四、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与生态重构

小鹏加码增程的决策,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纯电至上”向技术多元化的深刻转变。一方面,增程技术填补了纯电动车在长途出行、低温环境下的体验短板,推动新能源车向燃油车腹地渗透;另一方面,以AI为核心的动力管理系统(如小鹏鲲鹏体系)重新定义了混动技术的智能化高度,为行业树立新标杆。

更深层次看,这场转型将引发产业链重构: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加速长续航增程电池研发;东安动力等增程器供应商迎来订单增长;充电运营商则需适配高压超充网络。此外,小鹏“纯电+增程”的双线战略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数据闭环优化增程系统的场景适配性,或推出“电池租赁+燃油补充”的混合服务套餐。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小鹏汽车的增程布局,本质是一场关于生存与进化的豪赌。在纯电市场内卷加剧、政策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增程式技术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极,但也使其置身于更复杂的竞争生态。能否凭借技术差异化突围,兼顾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将决定小鹏能否从“新势力黑马”蜕变为“全球出行科技巨头”。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1)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1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