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头部新势力,几乎都有一张自己的“名片”。能成为“名片”的车型,都不单单是让自己的公司一夜走红,更是在日后品牌壮大的过程中,成为很重要的积淀,大家对于这个品牌的认知,都会被这张“名片”而锁定。
小鹏的“名片”,毫无疑问就是P7。
P7迎来了小鹏的第一次腾飞,第二次又恰好落在了P7+这个继任者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何小鹏本人把P7+的上市,连同整个企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AI科技日,放在了自己母校——华南理工的新校区。
同样都是走纯电轿跑路线,P7+和P7之间的关系真的非常微妙。它们看上去似乎是朝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育”的,然而在内核方面却都是一样的:
一是做自己最新锐的智能化成果的代表;
二是用一个非常大胆的定义,来包装“中庸”的里子。
小鹏干脆在发布会上给P7+安了一个“行政轿跑”的名义,甚至在某些指标方面拿奥迪A6来比。将如此强烈的反差直接写在脸上,我在这么多主流品牌里还是第一次见。

P7做轿跑,是用很标准的“长头短尾”,规规矩矩地塑造出来的;而P7+却一反常态,用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近乎于Crossover的轮廓构建出来的。如此短促的车头,还能做出如此运动化的姿态,这显然要归功于尾部这个倾斜角度巨大的溜背。
这种近乎于两厢半造型的大车,在此之前我只见过一个,那就是快二十年前的老雪铁龙C6。而P7+甚至在顶着一个更“离经叛道”的尾部造型的前提下,视觉上反而更顺畅。整个侧面唯一看着不太和谐的地方,只有那个标配的18英寸轮圈。然而要升级成20英寸得花上6000大元。

而奇葩的双层鸭尾造型,不得不说真的是神来之笔。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个设计的初衷,恐怕不单单是为了视觉效果——更重要的考量在于工程方面,通过将C柱对应的车顶部分抬高,来获得更大的后排头部空间,同时解决与收缩尾部以兼容低风阻流线型之间的矛盾。
从外部来看,这个车尾就像是双层的,实际上打开尾厢盖,你就会发现只是C柱单纯造型上变厚了而已,同时尾箱盖变成了上下两段的拼接造型。搭配肌肉感十足的后轮拱,和带折角的细长尾灯组,使得P7+的侧后方45°,成为了最具魅力、让人过目不忘的视角。


当然,如此拉风的造型,搭配18万多的标价也不是白来的。在完成度极高的外观之下,P7+也保留了小鹏细节“抠”成本的一些作风。譬如说,在全系单电机后驱的情况下,P7+却没有前备箱;充电口的堵盖只有一个,需要快充口和慢充口兼用等等。

后视镜底座上的转向灯,兼容了智驾状态指示灯的功能,在进入LCC和NGP状态时会变成蓝绿色,这也是继理想之后第二个引入这种信号灯的国内车企。这种警示灯目前还没被写入正式法规或者标准里,显然这两家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领先的。
不过理想L9是有额外灯组的,即使在转向状态,智驾指示灯也不会被屏蔽掉;但是P7+就没有了,希望小鹏后期能有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智能电动车还是新鲜事物的多年前,P7的内饰相比特斯拉可以说是断崖式的领先。不过如今大家都越发走向同质化,所以P7+的内饰即使设计得比P7更考究,也没有了当年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用料、做工和人机工程学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飞跃。
中控台经过多重分层,可以组合出很上档次的拼色风格。摸得到的部分基本都是仿皮手感,包括门板边上的部分,经过简单的打孔,就有了星空一般的图案效果。
空调出风口不但带有镀铬外框,而且百叶窗的拨杆是带有分段阻尼的,拉动的时候会有很精致的“嗒嗒”声。甚至后排的便利挂钩都用了全电镀组件。这种“花小钱提大档次”的手法非常精明。



更精明的地方,在于P7+与其它车型大量共用了部件。譬如方向盘就直接用上了X9的同款,只是气囊罩盖改成了更传统的中置车标的样式;前排的车窗按键也是与X9共用的样式,由于布局在扶手上,恰好带有一定角度的倾斜,所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升窗/降窗按键方向难以分辨的问题;车门开关的按键则是来自于G6;甚至双无线充电面板都几乎和X9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还是比较“鸡贼”的,譬如祖传的手动调节方向盘管柱(连40多万的X9也是这样)、不可调节高度的前排安全带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功能体验上的小问题,譬如流媒体后视镜,除了常规状况下难以避免的镜像重影问题外,画面的剪裁不当也容易导致对于后方车距的判断失真,后车跟得比较紧的时候,从车里看车头都几乎要贴到脸上了;外侧的后视镜虽然用了无框样式,但实视野并不算大,而且倒车时右侧后视镜的下翻角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座舱系统自然也是和X9一样的“天玑”,并且同样使用高通8295P芯片,毕竟软件方面的平台化再自然不过了。有高算力支持,不用说流畅度了,哪怕是搞3D车模这种噱头也不在话下。不过仪表的智驾SR渲染帧率明显不高,流畅性一般,可以再花点心思。
交互设计方面,横置的Dock栏跟随了主流化的设计风格,同时支持高度自定义,而且空调的常规操作可以在桌面的小卡片就能完成,而不用占据全屏。
桌面不设快捷卡片,而是搞出了一套很独特的分屏交互,左右两侧都可以在地图、智驾SR渲染、音视频、设置之间切换,通过拖动“分割线”可以在0:3、1:2、2:1、3:0的显示比例之间切换,甚至还可以通过三指拖动切换左右显示内容。花样虽多,其实最实用的场景还是在导航状态下不影响车机操作。


互联生态方面,P7+除了有华为的HiCar之外,还有一个ICCOA Carlink,支持小米、OPPO和Vivo三家的手机互联,唯独缺少了CarPlay,不知道什么时候官方能OTA更新一个。
我用的是一加,所以恰好也能连上。支持的APP还是不少的,除了官方的天气应用,加上常用的网易云、喜马拉雅和B站都有映射版本,嫌原生应用另外登录麻烦的话强烈推荐。但是保持连接需要占用车载热点,这时候其它乘员就不能蹭车里的Wifi了。

音响方面,全系20扬声器的配置已经很充足了,音效方面对人声的解析没有问题,不过对于重低音的解析会有些单薄,甚至有些压缩率相对较高的歌曲会出现低音部分有破音的感觉。
所以我个人建议,可以在后台把音效从默认的“原声”改成“影院”,空间音效打开,听上去会饱满很多。

座椅方面,P7+这一次给得真的很多了。前排座椅填充很足,柔软度很好,坐进去之后会有整个人微微陷入其中的感觉,加上中控台的厚度略大,甚至有一种半躺在座椅上开车的错觉,然而短促的车头、急剧下压的前机盖角度,让前方的视野依旧开阔。但实际上打开车门,还是要多弯点腰才能够得到地面的。

后排相比起老P7更是一个天、一个地一般的差别。柔软度出色,头部空间对于一台轿跑车来说堪称夸张,以我1米74的身高来试,起码有一拳半的余量。
当然,这样的空间除了得益于大角度的后风挡之外,还有头顶没有遮阳帘、几乎直对玻璃的取巧之处。好在天幕的隔热和遮光效果还是不错的。靠背角度也可以打到很低的位置,实现半躺坐姿,坐垫长度也很足。配置方面更是下了“狠手”:标配电动靠背、通风、加热、按摩功能,右侧的“老板位”还附带小桌板。


不过后排还有些小细节的纰漏:前排座椅调到最低位置时,提供给后排放脚的空当是不足的,这时候可能会因此出现坐垫撑不住大腿的问题。另外,后排的安全带缺乏一个足够宽的倚靠边缘,在调节过座椅靠背之后可能会被椅背夹住。


后排提供了一个8英寸的Console屏幕,流畅度没有问题,功能性方面囊括了后排座椅的所有常规功能和车载的原生多媒体,尺寸足够用来看视频了。不过安装位置实在太靠下,真要用来看视频的话时间久了脖子会酸。带着小朋友出门时,孩子不是猫着腰就是干脆蹲在地台上看的,家长们要留心了。
另外还有个UI上的设计问题,使用手写输入时,虚拟手写板的部分和边缘同色,但是实际面积是比看上去小很多的,经常写着写着就划出界外了,建议把这个界面优化一下。



得益于抬高的大溜背和掀背门,P7+的尾箱光是常规容积就达到了725L,很多SUV都要自愧不如。而且开口巨大、进深极长,地台下方还有一个巨大的储物格,放五到六个登机箱不成问题。但是也有一个很“鸡贼”的细节:遮物帘被简配了,不单单是没有配备,连安装用的轨道都没了。
虽然后风挡是隐私玻璃,但凑近了看还是可以看到内部。所以贵重物品最好不要随手扔尾厢。



如果说P7+的静态可以给90分以上,那么动态方面或许就只能给80分左右了。
最大的短板,主要在转向上。阻尼的顺滑感是有的,但是随角度的阻尼变化几乎是没有的,除了伴随车速有些回馈力的加重之外,这个转向给人的反馈都显得很模糊,很难读得清路面。然而它的转向虚位其实很小,轻微打一下车头就会有明显反应。另外作为一台全系后驱的车型,在没有前备箱的情况下,它的转向半径依然偏大,低速掉头依然需要占据四条车道的宽度。
悬架设定偏软倒是在意料之中,车身的跟随性一般,可以明显感得到有大车的迟钝感的,过弯的时候车身也有一些明显的侧倾,好在依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整体姿态也足够稳当。滤震能力才是这套悬架的强项,尤其是对于高频细碎震动的吸收能力很强,过减速带之后也能迅速收紧车身,厚实感很好,走软基路面车身也不会过度摇摆,三四线地区的烂路和遍布减速带的市区它都不怯场。
动力方面则是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这台180kW电机、配60.7kWh电池组的长续航版,舒适模式下就已经很够用了。不过电门大概前1/4的行程感觉会有点虚,而且对于一台电车来说响应不算很积极,大概会有不到半秒的延时。电耗方面小鹏的功力还是很深得人心的,市区可以轻松跑出不足12kWh百公里的电耗,适度激烈驾驶、跑一下高速也能控制在13-15kWh的范围内。


而在P7+上首发、被作为重点推广的全新纯视觉智驾系统,坦白说体验上反倒没给我特别大的惊喜。这当然不是说它不够好,只是和之前我试过的带激光雷达的老G6 MAX版相比,功能细节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试车的过程大部分都在晴天,所以光线不利场景下的表现我也没太多机会挑刺。
当然,功能点上还是有一些迭代的,譬如原地驻车设置完导航之后,就能直接启动导航辅助驾驶,让车辆自行起步。另外,一些便捷的细节也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每次用完NGP之后,系统一方面会自行保存路线到“AI代驾”里,不用再自行翻找常用路线了,代驾功能的使用频率也会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提供了一键生成智驾视频的功能,对于喜欢炫的车主和自媒体人士显然是个福音。

不过在一些Corner Case(边缘场景)里,它的提升还是比较有限。譬如上面这种路口,车辆之间留出的过道不算宽,同时又有一段实线,车子直接就“瘫”在这里了,虽然系统没有退出,但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靠人工,显然这不像是靠提升感知能力就能解决的问题。纯视觉方案的首要价值还是降本上量,这在P7+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顺带一提,360全景的联动功能做得很好,不过即使是在白天,转弯时联动显示的放大侧视图上有很多噪点,夜晚就更不用说了。前视和后视的摄像头都是800万像素的,但侧视和环视只有300万,所以似乎也不能指望太多。
驾仕总结:
虽然“豪华行政轿跑”的口号喊得有点夸张,不过P7+的确比起原来的P7要靠谱了不少,在保留了P7原本的特色的同时,走向了一个更主流的方向,加上“开卷”带来的硬件成本下降,可以和比亚迪汉这样的“主流”抢饭碗了。软件功能方面,P7+在我看来已经很成熟了。这也意味着,如今的小鹏, “人设”已经逐渐走向稳定了。

当然,P7+的短板也是比较明显的:一些细节的降本,已经干扰到用户体验了;驾驶体验甚至比G6还略逊色一些。全系只有后驱没有四驱,相比之下反而显得微不足道,搞机器人、搞AI显然比搞性能更适合小鹏。不过,作为一个年轻化的品牌,驾驶体验上不去还是有点损面子的。
最后给大家欣赏一下这个独此一家的尾部45°视角,拍得不好请见谅~
(END)
评论(1)
请问小鹏P6+和汉更加推荐哪款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