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工信部公布了 一汽奥迪A5L申报图。这是国内首款搭载华为无图智驾技术的豪华燃油车。这件事情瞬间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都非常好奇:当奥迪遇到华为、智驾遇到燃油车,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一、“智驾元年”已经到来
2025年一开年,智驾就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又一个热点。比亚迪、广汽丰田、零跑等企业纷纷推出10万~15万元级别的智驾车型。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智驾普及确实已经具备了条件。

首先,技术成熟度跨越临界点。今年端到端(End-to-End)架构将大规模落地,通过海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系统决策拟人化程度显著提升,接管率普遍降至1%以下。硬件成本也进一步下探。激光雷达单价降至1500元以内,4D毫米波雷达、高算力芯片规模化装车,15万元级车型标配L2+级智驾成为可能。
其次,政策法规全面松绑。中国、欧盟、美国主要市场明确L3级责任划分,特定场景下允许驾驶员脱手脱眼,这意味着L3级即将合法上路。

据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智驾新车渗透率预计超40%(2023年仅15%),城区NOA功能覆盖车型从50款增至200款。用户的使用习惯也逐渐养成,高频场景(如拥堵跟车、跨层泊车)日均使用率突破50%,智驾功能成为购车决策TOP3因素。
二、燃油车+智驾=?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燃油车和智驾是绝缘的。面对电动车,如果说在动力层面,燃油车尚可一战的话,那么在智能化层面,燃油车简直不堪一击。然而,一汽奥迪推出的A5L却成为了首款搭载华为无图智驾系统(ADS 3.0)的豪华燃油车,打破了“燃油车智能化落后”的行业偏见。

根据工信部刚刚公布的信息,一汽奥迪全新A5L的硬件配置为2颗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和13颗摄像头在内的33个传感器,构建了360°无盲区感知网络。两颗激光雷达位于前脸下方,支持197.2°广角覆盖及加热清洗功能,即使在雨雪天气也能保障精准探测。

有了拉满的硬件,再依托华为端到端架构的ADS 3.0系统,A5L无需依赖高精地图即可实现全国道路场景覆盖,支持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的“车位到车位”全场景体验,包括自动泊车、代客泊车、复杂路况避让等功能,具备了和电动车一样的智驾能力。

三、油电同智的技术底气
让A5L这样一辆燃油车达到电车般的智驾水平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技术层面,奥迪早已经着手准备。A5L基于的PPC高端燃油车平台与PPE高端电动平台共享E³ 1.2电子架构。这个架构主要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1、由 5 台高性能计算平台(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Platform,简称HCP )组成运行核心,所有车辆功能以域为单位分配给相应电脑。HCP1负责驱动系统、悬架、车辆纵向和横向动态、HCP2控制驾驶辅助系统、HCP3管理所有信息娱乐功能、HCP4负责与舒适相关的功能,如灯光控制、空调和座椅调节,最后,HCP5负责管理域控制器之间的中央内部联网,并建立起车辆与外部数字世界的连接。面对巨大的数据交换量,奥迪专门使用了千兆以太网标准,将数据传输速率提升至100M/s,解决了燃油车智能化改造的算力瓶颈。

2、E³ 1.2 电子架构的研发概念注重全方位的动态安全性,新架构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软件和硬件功能的解耦,复杂功能控制从外围控制单元转移到核心架构,这不仅提高了系统安全性,降低了开发成本,还使软件更新更为便捷,功能也更加强大。由此,A5L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现OTA远程升级并扩展新功能,具有高度适用性。

3、此外,还有各种传感器及计算平台所需的电力及散热问题。这些问题本在传统燃油车上并不存在,但在A5L这样的智能化燃油车上,却成为必须面对的拦路虎。
四、“智驾平权”进行时
一汽奥迪为A5L配备华为智驾系统,这一举措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有些声音认为此举并无必要,还不如All in电动车。然而,在我看来,这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它为“另一半”人群提供了“智驾平权”的机会。在中国,无论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多么高歌猛进,仍旧有一半的消费者选择了燃油车,更遑论新能源普及速度较慢的海外市场。那么这些数量仍旧非常庞大的燃油车消费者自然也拥有享受智驾的权利。一汽奥迪用A5L打破燃油车与智驾之间的那道天然屏障,自然是在推动智驾的平权。

其次,A5L的推出填补了市场空白。在新能源主导的市场中,A5L以“智能+燃油”组合吸引既追求驾驶乐趣又依赖燃油动力的消费者,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可以说,这辆车不仅是对新势力智能电动车的回应,更验证了燃油车智能化的可行性。

第三,一汽奥迪A5L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其“油电同智”的设计理念证明,燃油车在保留驾驶质感的同时,可通过智能化升级满足用户需求。这一尝试为BBA乃至其他合资品牌提供了技术路径参考与转型范本,推动行业从“动力形式之争”转向“全域技术整合能力之争”。

五、结语
一汽奥迪A5L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创新,更是传统豪华品牌应对市场分化的战略回应。它的推出将加速行业从“电动化单线竞争”转向“多元技术融合”,并为燃油车生命周期延长提供新思路。未来,相信更多传统车企会采用“油电同智”模式,消费者将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路线与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