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激烈反对与华为合作的车企,还是“投华”了。
这究竟是余承东“打脸”,还是华为暗度陈仓的阳谋?
2025年4月10日,华为与上汽联合打造的“尚界”品牌即将正式发布,成为鸿蒙智行继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后的“第五界”。然而,就在一年前,华为车BU CEO余承东还信誓旦旦地表示“鸿蒙智行只有四界”,如今却突然“食言”。这一转变背后,究竟是市场倒逼的战略调整,还是华为与上汽的深度博弈?尚界的出现,又会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余承东的“四界”承诺为何被打破?
市场需求的倒逼
余承东曾强调“资源有限,只做四界”,但2024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15-25万元区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小米SU7、比亚迪宋PLUS等车型的强势表现,迫使华为必须向下渗透,填补中低端市场空白。
上汽的“投华”妥协
上汽2024年销量下滑20%,飞凡品牌几近边缘化,急需华为的技术与渠道赋能。尚界首款车型基于飞凡RC7改造,本质是上汽“存量优化”的无奈之举。
华为车BU独立后的资源释放
2024年底,华为车BU独立为“引望”,获得长安、赛力斯等注资,资金压力缓解,使得“第五界”成为可能。

尚界的战略定位:华为的“下沉”与上汽的“求生”
价格战的关键棋子
尚界首款车型定价15-20万元,直接对标小米SU7、比亚迪宋PLUS,成为华为智驾技术首次下沉至大众市场的关键产品。
上汽的“灵魂论”彻底破产
2023年,上汽前董事长陈虹还宣称“与华为合作会失去灵魂”,如今却选择华为主导的“智选车”模式,甚至让飞凡沦为“试验品”。
华为的“国家队”收割完成
尚界发布后,华为已与长安、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广汽等主流车企达成合作,基本完成对国内传统车企的智能化“收编”。
尚界的挑战:性价比、资源分配与品牌内耗
性价比能否真“遥遥领先”?
尚界基于飞凡RC7改造,硬件成本受限,华为需在智驾、座舱上“降本增效”,否则难以与小米、比亚迪抗衡。
华为资源如何分配?
问界、智界仍是华为核心,尚界若定位过低,可能影响高端品牌形象;若技术缩水,又难获市场认可。
上汽的“双品牌”困局
智己定位高端,尚界主打性价比,两者如何避免内耗?上汽的渠道能力能否支撑华为的野心?

行业影响:智能汽车进入“全民智驾”时代
加速行业价格战
华为高阶智驾下放至20万以下,倒逼比亚迪、小鹏等跟进,2025年或成“无图智驾”普及元年。
传统车企的转型焦虑
尚界模式证明,传统车企若无法自研智能化,只能选择“投华”或沦为代工厂。
消费者受益,但需警惕“品牌透支”
更多选择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但若华为过度扩张,可能导致技术迭代放缓或服务能力下降。
尚界的出现,既是华为野心的延续,也是上汽求生的妥协。余承东的“打脸”,本质是商业策略的灵活调整。对消费者而言,尚界能否真正实现“科技平权”,仍需市场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2025年的智能汽车市场,华为已成为那个“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关键角色。。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原则,只有永恒的利益。当车企巨头与科技公司各怀心思,这场博弈的终极代价,或许仍要由消费者承担。
评论(1)
啥叫车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