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卷”成为车市关键词时,长城汽车却交出了一份“逆势暴利”的答卷:2024年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暴涨80.73%,单车净利润突破1.03万元,创历史新高。但这份光鲜背后,却藏着更复杂的真相——国内销量几乎停滞,海外与新能源成了“救命稻草”。这究竟是车企转型的成功范本,还是暗藏风险的“偏科生”狂欢?

利润暴涨的背后逻辑:海外与高端的双重红利
2024年,长城汽车营收突破2021.95亿元,毛利率攀升至19.51%,净利润增幅远超营收增速。拆解数据可发现,其利润引擎并非依赖销量扩张,而是“高单价+高利润”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海外市场贡献了45.41万辆销量,同比激增44.61%,占总销量的36.8%。尤其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长城凭借皮卡、硬派越野等差异化产品站稳脚跟,海外累计销量已超180万辆。另一方面,国内产品结构优化显著:售价超20万元的高端车型销量达30.96万辆,同比增长37%,坦克SUV品牌销量增长42%至23.1万辆,直接拉高单车收入至16.38万元,同比提升2.3万元。

矛盾点:国内市场“失速”与利润“虚火”?
与海外和高端市场的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长城在国内的尴尬处境。全年总销量123.45万辆,同比微增0.37%,远低于年初160万辆的目标。新能源车型销售32.22万辆,虽增长25.65%,但对比头部车企仍显乏力。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国内市场份额正被新势力与合资品牌蚕食,部分消费者直言“设计老旧”“智能化掉队”。
这种“冰火两重天”引发质疑:利润增长是否过度依赖海外市场?若地缘政治或贸易壁垒加剧,高增长能否持续?

研发豪赌与长期隐忧
财报中另一组数据耐人寻味: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研发人员达2.3万。长城试图通过“森林生态”布局新能源、智能化、越野技术,但高研发成本尚未转化为销量爆发。2024年新能源销量占比仅2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毛利率提升更多来自成本控制(如供应链优化)而非技术溢价。
争议焦点:重金砸研发是未雨绸缪,还是战略失衡?有投资者指出,若无法在智能驾驶、纯电平台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长城的“技术牌”恐难抵御比亚迪、特斯拉的降维打击。

资本市场冷遇:利润涨了,股价为何“躺平”?
尽管利润大增,长城汽车2024年股价仅微涨5%,跑输大盘及整车板块。市场担忧其增长可持续性:一是过度依赖海外市场风险;二是国内品牌力下滑;三是新能源转型缓慢。财报发布后,每股派现0.45元的红利政策也未能激起水花,投资者更期待“销量与估值双升”的故事。
结语
长城汽车的财报,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车企的生存困境:在价格战与转型压力下,利润与规模难以兼得。当“赚钱”与“占市场”成为单选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互动话题
1. “海外赚利润,国内丢市场”——你认为长城汽车的策略是明智之举还是无奈妥协?
2. 单车净利润1万元,你觉得这是车企健康的盈利模式,还是“牺牲规模换利润”的短视行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