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雷军终于回应 小米SU7高速公路爆燃造成3人身亡的事。
这位小米创始人表示,代表小米对三位年轻女孩的不幸离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目前事故还在调查中,但有一点已经可以确定,三位年轻女孩已经回不来了。

随后,事故遇难者之一罗某的父亲表示,“鲜活的生命已经离世了,希望公司能给我们一个更详细的说法。”
老实说消息刚刚传出时,社长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毕竟涉及到小米这样的超流量品牌以及国家巨型独角兽,又是如此烈性的事故,实在很难判断真实性。

但随着事件的发酵,以及小米的正式回应出来,再不肯相信就是掩耳盗铃了,事情确实就这样发生了。
(1)除了“事故”,一切都“合理”?
在雷军回应之前,名为“小米公司发言人”的账号先行进行了回应,大致描述了事故发生前后的车辆行驶状态。

事情发生在3月29日晚上10点,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116km/h。随后车辆驶入施工修缮路段,改道至逆向车道,这样的事情也很平常。
这个时候系统检测出障碍物,发出轻度分心报警,时间是22:28:17,8分钟后,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再8分钟之后,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随后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再两秒后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一切都很“合理”,事故车是一辆小米SU7标准版,配置并不算高,芯片总算力是84 TOPS,没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只有一个。在夜晚10点半这样的可视条件下,表现并没有太离谱。
有人说是驾驶人不会用智驾,可能对于接管机制也不熟悉。确实小米也有严格规定,设定了1000公里的智驾安全里程要求,但驾驶人并不是车主本人,未必用得很顺手。包括很多人质疑的AEB为何没有触发,明明已经开始减速,为何系统不直接刹停。驾驶人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也只有31%,明显是不够的,系统为何不能“加一把力”。
关于这一点,小米的官方说法是AEB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虽然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但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请注意这个形容词“类似”,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车企都是这样做的。至少社长知道的,蔚来的BANYAN 2.4.0系统,华为的ADS 3.0,都是可以一定程度识别异形障碍物的。不过说“类似”问题也不大,一来这些功能的推送也就在一年之内,大多数的车型并未覆盖,二来即使有这个能力,也未必能在这个情况下奏效。
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硬件条件和造车经验的加持下,这台小米SU7的反应其实并没有多离谱。至于三名女生的反应,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几个女孩子大概率是不熟悉这台车的。三人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属于大学应届生,驾驶经验并不算丰富。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三条鲜活的生命,在夜晚10点多的高速上,把自己的生命权完全交给了一套甚至在行业内都不算领先的系统。相信在事情发生前,她们还在得意现在的新车多么智能,只要设定好目的地,就能一路跑下去,甚至她们可能都没有接管这个概念。但结果却是,她们再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了。
(2)想撞都难只是行业谎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宣传高阶智能驾驶。从车位到车位,零接管,这些都成了标签,甚至很多时候“丝滑”的重要性甚至比守交规更加重要。至于AEB的宣传,更是“想撞都难”。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L2级辅助驾驶的定义:在特定条件下能自动完成部分驾驶任务,如加速、减速和转向等,但驾驶员仍需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

也就是说,当前所有车辆的设计,都不会超过这个范畴。然而我们的宣传是怎么样的呢?几乎所有的宣传都是,自家的智驾已经足够安全,支持高速NOA,支持城市NOA,甚至没有标线的路段也能智驾。车主只需“一声令下”,剩下的交给系统。
长期在这种宣传影响下的车主群体是怎么样的呢?答案是真的完全相信系统。至少是四五年前,社长就经常看到特斯拉车主早高峰的时候在车上睡觉,他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然而现实情况是,哪怕是升级了这么多年的“满血版”FSD,在路上行驶还各种闯红灯。这个安全性该由谁负责?

没有企业会去主动提醒车主,不要这样做,因为百害而无一利。所谓的智驾训练里程,其实更多时候也只是让车主熟悉一下功能,并没有人真正较真。并没有一个智驾合格驾照,而且就提车的初期训练1000公里,那之后的几十万公里呢?肌肉记忆是否已经没有了?车主换人了呢?是否有足够的审核机制?
没有车企会这样做,当你给朋友炫耀智驾功能时,朋友想试驾一下,系统会愿意触霉头吗?显然是不愿意的。

说白了,厂家都是有意无意在避重就轻,这些冒险的用户,既是在为他们采集数据,也是在做宣传,只是有时候代价可能是生命。
(3)作为车企,应当对悲剧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最近两年,社长经常被人问到,现在的智驾水平究竟怎么样。确实,我们试驾了比亚迪,试驾了腾势、方程豹,试驾了岚图,试驾了问界、小鹏,市场上主流的高阶智驾都试了个遍。绝大多数时候,智驾确实还算好用,哪怕是之前的一些痛点场景,比如环岛,如今也解决得不错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心,至少当前的智驾定义,依旧是在人的监督下进行。

还有一点,我们试驾的智驾几乎都是高配版本,各大厂家宣传的也是高配版本,但走量的版本却未必。就像事发后,很多人质疑小米SU7标准版的配置,只有84 TOPS的算力,是怎么敢自称高阶智驾的。很遗憾,市面上至少有60%的高阶智驾车型,配置都低于这个水准。
这就是最魔幻现实主义的地方,我们可以掌控很多小事,比如买一个垃圾袋都在全网比价,试一双鞋子都要货比三家。但对于真正的大事,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儿戏。比如很多人买到烂尾楼,就算有国家背书的大型企业,该烂尾还是烂尾。婚姻大多数时候也是在冒险,很多人在结婚的那一刻,对自己的对象其实还一无所知。
至于开车,大家在春运的时候走一趟贯穿南北的长线,就会发现离谱的人不要太多了。变道不打转向的,高速急刹车的,夜晚行车一个远光干到底的,当然还有开着车刷社交软件的。至少在出事前,没有人在乎。
当然了,商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鼓吹AEB“想撞”都难,自称“把自燃从字典上抹去”,智驾安全性是人类加速的3.2倍等,这样的言论足够负责吗?等真正遇到事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写在最后
目前,舆论已经慢慢从最初的一片声讨,开始出现这样的声音,“三人、女大学生、标准版车型、半夜10点充分相信智驾”,Debuff叠满。
但问题是,究竟是谁让她们对智驾完全信任,将自己的生命控制权轻易交出去。就像前阵子的小红书对账,说美国底层人民太多的胖子了,糖尿病多发。原因是高糖高脂食品更便宜,长期依赖速食或外卖,健康饮食知识不足。问题是经济能力,饮食认知这些,都是社会决定的,这是长期“迫害”的结果。
这三名女大学生也是一样,相信很多年轻人,都会被现在炫酷的宣传搞得热血沸腾,以为一车在手天下我有,真正能拥有更高认知的人少之又少。而她们被夺去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年轻就意味着敢想敢干,也意味着与毁灭无比接近,且行且珍惜。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合车社立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