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车红是非多,小米又上热搜了,而且是三个大事件连在一起。首先是 小米SU7上市周年生日,然后就是3月31日的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紧接着4月1日又公布了最新的销量。

对于这三件事,今天主要来说说热度最高的高速碰撞爆燃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有3名女生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但在高速路段撞上护栏后,引起了车辆燃烧,最终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事故的疑点就在于,家属提出了“碰撞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的质疑,同时也有网友质疑电池的安全性。

在这之后,小米成立了专项小组,在警方的指导下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并在最近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结果如下: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从结果来看,值得讨论的点非常多。比如对于碰撞的过程,有人质疑:从44分24秒车辆/智驾发出警告,到26秒发生碰撞,整个过程只有2秒,这个时间,很多人的确是反应不过来。

可小编要说的是,如果是开过高速的老司机,也能理解这种场景。但凡车速过百,且不是出于三车道中间的情况,从“正常行驶”到“碰撞发生”的过程那就是只有几秒的时间,要知道,按照116公里的时速,换算一下就是32.2米/秒,2秒的时间已经足够走出60多米的距离;而车机系统反应再快,也不可能做到提前预知,只能在车辆明显发生偏移、驾驶员分心的时候发出警告。而且事实上,从44分25秒NOA被接管、进入手动驾驶的报告来看,驾驶员实际是已经反应过来并做出了干预。
所以对于“报警时间太短、无法反应”这一点,本身并不是问题;反过来讲,高速行驶就应该集中注意力,这部分,责任还是在于驾驶员。只不过,再把报告连在一起看,发生碰撞也有可能是驾驶员虽然介入,但由于慌神,采取了错误的纠车措施,反而导致了事故。当然这一切仅仅只是根据初步的报告进行解读,最终结果还有待官方发布相关通告。

但除了报警时间太短之外,其他的疑点却都指向了小米方。比如明明探测到了碰撞风险,既算进入了主动接管模式,但智驾也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以正确的方式纠偏方向盘或者采取全力制动,这才导致了碰撞的发生。
再比如,碰撞发生后,车门是否真的打不开也仍是一个疑点,这会对后续的逃生、救援起到关键性作用;当然最最关键的还是爆燃本身,从这件事故来看,碰撞的速度或许的确不低,但爆燃这个结果仍旧难以让人接受,这进一步压缩了逃生和救援的时间。换言之,在智驾仍处于L2的阶段下,发生高速碰撞,板子可能还得打在驾驶员身上;但对于车门能否打开、车辆为何快速爆燃等事关逃生和救援的疑点,这次家属和网友的质疑的确是合理的。

于是,在事故发酵之后,很多人的确不是去质疑小米智驾的能力,也没有针对驾驶员是否操作得当扯皮,而是把矛头指向了电池安全。因为退一万步说,即使碰撞难以避免,即使因为车速过高导致车门打不开,但如果不燃烧的话,还是会给伤员留有足够的逃生事件。所以评论区最多的话题就是“电车存在设计缺陷”、“电动车技术还不成熟”等等;甚至还有网友举例:前段时间“朋友”开20万多的油车也发生了高速碰撞,但没起火没卡门,最后仅仅是虚惊一场。
总的来说,对于这次事件,首先要说的的确是因为小米“车红是非多”,按照以往,当新能源自燃都被人习以为常之后,这种高速撞燃事件其实很难收到关注了,但小米的热度在一起让人聚焦于新能源车的安全性。其次,值得表扬的地方是,小米方不仅火速组织了调查小组,也非常详细的公布了初步数据,这在以往是非常少见的。但对于起火燃烧这个结果,也的确让网友难以接受,并再度质疑起了小米和电动车的安全性,同时也再度警示:目前的智驾仍处于L2阶段,无论城区还是高速智驾都不能掉以轻心,那么对于这次事件,你怎么看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