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困局:比亚迪高端化的诅咒

——当技术执念撞上市场铁壁

2025年3月,腾势N9以38.98万元起售价上市,赵长江自信喊出“产品力同行5年追不上”的豪言,但首月销量不足3600辆的现实,再次印证了腾势品牌的尴尬处境。从D9的昙花一现到Z9GT、N9的持续低迷,腾势始终未能摆脱“高开低走”的魔咒。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为何成了比亚迪“扶不起的阿斗”?答案藏在品牌基因、产品逻辑与市场博弈的深层矛盾中。


一、基因缺陷:混血品牌的“人格分裂”

腾势诞生之初的“中德混血”身份,既是一张镀金名片,也是一道致命枷锁。当奔驰2019年撤资后,这个品牌陷入了身份认知的撕裂:既失去了德系豪华的贵族血统背书,又未能建立独立的高端话语体系。消费者眼中,它始终是“比亚迪的高端副牌”,而非真正的豪华品牌。

这种割裂在用户运营中尤为明显。理想L9车主自发形成“移动的家”社群文化,蔚来用户以“牛屋”为据点构建圈层认同,而腾势用户甚至没有专属称呼符号。赵长江在微博上高频互动更像CEO个人秀,当用户质问“Z9GT冰箱为何不能关闭”时,官方回复却是“压缩机功率800W远超竞品”的技术辩解。这种对话方式,暴露出品牌与用户之间始终隔着一堵冰冷的参数墙。

二、产品迷思:技术狂欢下的场景失焦

在比亚迪的研发实验室里,Z9GT的蟹行模式或许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三电机独立驱动、后轮转向系统让车辆横移如蟹。但真实用车场景中,这项功能的使用频率不足5%,更多用户抱怨的是1.48米车高导致上下车膝盖磕碰。N9发布会上大书特书的160km/h鱼钩测试不翻车,在家庭用户眼中远不如“二排座椅能否一键放平”来得实在。

对技术参数的过度沉迷,催生出荒诞的“伪豪华”陷阱。Z9GT标配的压缩机冰箱侵占1/3后备箱空间,露营装备无处安放;N9第三排的航空座椅电动调节徒增成本,实际进出需要蜷缩身体。这种工程师思维主导的产品定义,像极了米其林大厨给外卖小哥做分子料理——技术惊艳却找不到下嘴的地方。更致命的是比亚迪内部的技术反噬:2023年,当唐DM-p以22.98万元提供相似尺寸与动力时,消费者对 腾势N8的31.98万定价产生天然质疑:“多花10万买到了什么?”

三、市场困局:夹缝中的定价死亡区

Z9GT的33万、N9的39万预售价,精准卡在市场的断裂带上。传统豪华品牌用户觉得“不如加钱上BBA”,新势力拥趸认为“服务生态不如蔚来,智能化打不过小鹏”。这个价格带需要极强的品牌溢价能力,而腾势至今仍是“比亚迪高端版”的代名词。

竞品的降维打击让困境雪上加霜。问界M9用华为生态构建技术护城河,四激光雷达支持老车主OTA升级,形成“越用越值”的黏性;理想L9以“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拿捏家庭用户痛点。反观腾势,Z9GT执着于小众猎装车市场,N9的“六座皆C位”反而模糊了使用场景。当问界M9三天狂揽7万订单时,N9的首月销量却止步3600辆,这种反差撕开了腾势最深的伤口:在高端市场,参数堆砌敌不过心智占领。

四、破局幻觉:垂直整合的双刃剑

比亚迪引以为傲的垂直整合模式,在腾势身上显露出狰狞的另一面。三电系统、底盘技术的快速下放,导致唐DM-p与腾势N8形成同门相残。当消费者发现两者共享75%的核心部件时,“高端品牌溢价”瞬间崩塌。这种技术普惠反而成为腾势的枷锁——它越是强调比亚迪技术背书,就越难摆脱“精装版比亚迪”的认知陷阱。

结语:高端化是场心智持久战

腾势的挣扎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40万以上的价格带,消费者购买的从来不是交通工具,而是社会身份认同的具象化符号。当中国品牌试图用“技术平权”颠覆百年豪车格局时,更需要一场关于价值表达范式的自我革命。毕竟,颠覆保时捷的从来不是另一辆更快的车,而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评判体系——而这恰恰是腾势最缺失的功课。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