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不是玩“杂技”,仰望U7基本功有点差!

2025年,比亚迪出现的频次似乎比往年更高一些。不管是开年“天神之眼”的普及,还是接二连三举办的发布会,再神经大条的看客,估计也都能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这一系列的动作,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比亚迪恐怕已经做好了“跳级”的准备了。而就在最近,我们也在 仰望U7身上看到了比亚迪的“野心”。3月27日,仰望旗下大型轿车仰望U7迎来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插混、纯电同价),售62.8-70.8万。

仰望U7这款车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24年4月,其就已经首发亮相,当时还官宣过会搭载易四方和云辇-Z。不过,这款车如今的价格倒是挺让人意外的,毕竟,仰望U8、U9都已经是109.8万、168万的定价了,仰望U7几乎就是仰望U9的“零头”。当然,仰望U7具体是出于什么考虑,才定了这么个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仰望U7售价62.8-70.8万,又上了诸多“黑科技”,显然是冲着高端市场来的。而更关键的问题是,技术至上的仰望U7,真的会“冲高”成功吗?

技术不是“唯一值”


仰望U8、仰望U9都已经早早入局了,仰望U7却姗姗来迟,看得出来,比亚迪其实是打算在这款车上多放点“绝活”的。王传福自己也说,“为了云辇-Z能成熟上车,比亚迪研发团队开发了近30套整车匹配方案,前后有超过数万人的研发团队投身于云辇-Z的量产攻坚,最终才推动了仰望U7的量产。”


事实上,在这款车的发布会上,我们也确实能看到不少“黑科技”。比如,仰望U7标配了名叫易四方的四电机分布式驱动系统,可以实现1300匹的峰值功率,零百加速2.9秒跑,估计有些知名跑车也未必有这个水平。



云辇-Z更是比亚迪引以为傲的一个“绝活”,这套悬架系统用上了直线电机的减振器,这个方案比传统的油液减振器要先进很多。因为没有了油液作为力传递的媒介,直线电机减振器可以用更小的损耗做更快的动作,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让人产生坐高铁的感觉。


或许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一些,比亚迪也给出了这套悬架的相关数据:5毫秒的高度调节执行时间;最小可以调节1毫米的车身高度;对车身高度的变化可以感知到最低10微米;四个电机加起来,总共有50kW的输出功率。



另外,这款车还上了自主品牌第一台量产的水平对置发动机,有相关媒体做过分析,结构上看,仰望U7的发动机不管是气缸内的镀膜,还是活塞的设计,其实都更接近于斯巴鲁的小排量水平对置发动机CB18。同时,这款车还有带3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智驾、135.5度或者52.4度容量的高性能刀片电池、23扬声器的丹拿音响等等。



不夸张的说,在仰望U7身上,我们又一次的看到了比亚迪的“唯技术论”。而问题是,如果仰望U7是一款玩高性价比的普通车型,那么这些技术堆砌确实足以让人感到“超值”。但是,如果比亚迪要用这款车“冲高”,事情就不一样了。


高端领域不是那么好进的,被市场定义为“高端”的产品往往需要在技术,颜值,产品定位,品牌等多方面耦合。而仰望U7品牌玩不过BBA,营销玩不过小米,设计又被很多人认为是毫无创新的“海豹脸”,也就是说,除了技术之外,其似乎并没有其他可以当作“筹码”的东西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比亚迪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仰望U7的发布会甚至就像是一个技术解析大会,谈了很多深度的技术,也把这些技术实现的难度和原理解释的明明白白。有多少人听进去了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观众不是人均汽车专家,听天书想必并不会让大家觉得这款车很厉害。


高端不是玩“杂技”


而把技术当成“唯一值”也让仰望U7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自己往车上堆足够多的技术,消费者一定会喜欢,哪怕是堆成一个弗兰肯斯坦也毫不在意。事实上,高端不是玩“杂技”,且不说技术堆砌会不会造成成本提升,就从实用性上来说,那些所谓的“黑科技”对用户的实际出行其实都未必有什么大用。



举个例子,仰望U7有四个电机,2.9秒的零百加速和270kph的最高车速也的确厉害。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数据也是中看不中用。毕竟,谁敢在大马路上飙到这个速度,就为了感受一下速度与激情呢。


发布会上,仰望U7还展示了一个类似平行移动的功能,就是这款车可以自己横向的慢慢挪出车位。这个功能其实也是挺“鸡肋”的了,实在想象不到,大家的出行生活中,有多少场景是能用得上这个功能的。估计高端用户们应该不会在接待客户或是年夜饭活动上开着这款车去表演平行移动的“杂技”吧?



再比如云辇-Z说是还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超能力”,比如在车身不起伏的情况下开上马路牙子,飞坡的时候可以做到不抛跳,甚至遇到连续的减速带也能站在车顶上打个咏春拳,开着它上台阶的时候也能保证车身的平稳等等。听着是不是挺带劲的?但是,正常谁会把车开到马路牙子上呢?估计也没人会开着车上台阶,或是在移动的车顶上打咏春拳吧?


实话说,与其玩这些“杂技”,倒不如学学小米SU7 Ultra和尊界S800。小米SU7 Ultra靠在全国各个赛道刷圈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同时又有雷军的营销能力加持,即便没有给大家开课讲技术,依然成了当下的热门车。而尊界S800虽然也是初入高端局,暂时还没真正站住脚,但是最起码人家也让“途灵龙行底盘”在大家的心里留下了印记。



可见,光是“炫技”根本不行,除非仰望U7纯粹是想“自嗨”,为行业做做“科普”,告诉大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现在到什么水平了。问题是,仰望U7不走量,只为行业做“好事”,行吗?


没人喜欢看“自嗨”


说白了,其实仰望U7一直在“自嗨”,而这种“自嗨”与“冲高”的任务是相悖的。毕竟,高端领域的消费者掏钱买的不仅仅是技术,大家还需要看一款车身上有没有稀缺价值、情感价值、身份符号等复合维度,这些复合维度才能让一款产品在用户心智中形成“不可替代性”的终极价值。老实说,仰望U7的技术优势,最多只能是支撑稀缺价值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价值本身。

从仰望U7的表现上看,它显然是没有理解到这样的“底层逻辑”。不止是仰望U7,其实仰望品牌乃至腾势品牌也都没get到这一点。比如去年推出的‌腾势Z9,当时也是堆了不少技术和配置,结果大家对这款车的反应一直比较冷淡,2025年1月,腾势Z9 GT的销量仅为1585辆,2月份的单周销量更是仅在百辆左右。而比亚迪仰望U8当时也是在大力宣扬“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黑科技,但其巅峰期也就卖到1652辆每月,现在更是跌至93辆(2025年2月)。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但仰望U7显然没看路就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了。

不可否认,仰望U7的技术实力是有的,但是它的受众是谁呢?从其表现上,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答案。而从竞品上来看,其又准备找谁做竞争对手呢?一般来说,进入高端领域,基本上就是要对标BBA,保时捷的性能车了,再不济也得和小米SU7拼一拼。但是,如果只有技术这一项,仰望U7是没有什么胜算的。毕竟,BBA,保时捷人家卖性能也卖标,小米SU7卖车也卖营销,仰望U7又凭什么入局高端呢?即便是62.8-70.8万的售价区间能被计算在高端行列,一旦消费者不为其买账,一款拿不到销量的“豪车”,又如何助推品牌“冲高”呢?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