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血的启示,智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啥?

今天您智驾了吗?

智驾的狂飙堪称一场盛宴,全民热议程度直逼“无智驾、不汽车”!

直到这次 小米SU7出事,也许会给智驾带来的狂热降降温,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反思。

但......为什么每次都是闹出人命之后才来反思?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建立防御机制,是否有“马后炮”的嫌疑?

小米汽车的泼天流量,估计这次也没有人会羡慕了......

当然,雷军对该事件的发声、态度是诚恳的。

经过网络发酵,此事持续霸占热搜,宁德时代迅速与小米汽车进行了切割,而针对智驾的讨论,这次的声音不太好听,甚至不少观点直接泼冷水。

高阶智驾作为汽车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并非有正确或错误之分,也没有支持或者不支持之分,其出现的本意是为了方便汽车驾驶。

当前,上至豪华品牌下到入门品牌,没有谁不想强调自家产品的智驾能力,从产品功能的呈现来讲,展示自家车型具备这样的能力、增强市场关注度,这并没有错。

但如果在营销中过分强调该功能的使用场景、甚至经常用诸如“最”等绝对化用语,那就有问题了,过度营销可能会被反噬,也是广告法所不能容忍。

相对品牌单方面输出“我的智驾有多好用”,为啥不能反向思考帮助用户首先建立安全的智驾意识呢?

比如采用某种惩罚性机制来协助用户在使用智驾时形成更好的驾驶习惯,例如在系统提醒驾驶员手握方向盘时,规定的时间内无接管就冻结下次启动智驾的间隔时间,或五分钟后、或十分钟后,如同手机连续三次输错密码一样。

而在下次智驾时提醒接管方向盘的间隔时间也进一步缩短,以此增加安全意识。

所幸的是,笔者最近体验的智驾车型中,已经有部分厂家的智驾系统在这样做了,是谁就不说出来了,不然有广告之嫌,但这种预警机制是值得推广的。

毕竟现阶段的智驾只是辅助驾驶,并非完全自动驾驶。一些车企所谓的一段式端到端,更多是在路况、周边环境等非常理想的情况下完成,至于成功率有多高,我想只有主机厂自己才清楚。

就用户而言,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使用智驾,即便热衷于此,个人建议是可循序渐进尝试。

打个比方,在使用青霉素之前一定要皮试,那使用智驾之前也可先“皮试”一下。

我在身边做了个小范围的调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驾龄长、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们对智驾的态度反而偏保守。

而开启智驾实际上与自己开车一样,也是需要刷经验值的,需要驾驶员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与娴熟的驾驶技能,这样既能带来足够安全的物理空间,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在开启智驾遭遇不便时才能更迅速的人工应对。

虽然每个厂商智驾产品的技术水准、驾驶风格设定不一样,应对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有一条,右脚随时准备在刹车旁、双手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或不离开方向盘)是没错的。

至于网络上经常刷到开启智驾、而驾驶员居然在睡觉的短视频,当作段子看看就得了。

对当下的智驾水平而言,那不是正确的示范方式。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