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辆贴着"自动驾驶"标签的新车驶上马路,消费者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成为一场大型社会实验的参与者。车企在发布会上把智驾功能吹得天花乱坠,事故发生后却忙着翻用户手册里的免责条款——这种"技术激进、责任退缩"的双标操作,正在把马路变成危险的科技试验场。


实验室里的智驾系统能轻松应对各种标准场景,就像考试前背熟题库的学霸。但现实世界总爱出些超纲题:斜插的钢管、褪色的警示牌、团雾天气等"非标准路况"直接让智驾系统懵圈。
有媒体测试发现,面对道路塌陷、积水、异形障碍物等场景,智驾系统经常出现识别延迟或误判。强光眩光、隧道明暗交替、甚至广告牌图案都能把它忽悠瘸了。就像田丰说的,车企准备了100种极端场景预案,但用户遇到的永远是第101种意外。
部分业内人士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所谓的"智驾"根本就是车企包装出来的营销概念。严格来说都是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才是责任主体。但车企宣传时恨不得让消费者以为买了辆变形金刚,用户手册里却藏着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

这种营销套路可谓用心良苦。车企在发布会上展示的永远是系统最完美的表现,他们不会告诉你,这些功能需要特定的道路条件、天气状况才能实现,更不会强调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更令人诟病的是,车企在宣传时总是拿顶配车型说事。那些酷炫的自动驾驶演示视频,用的都是搭载全套传感器和芯片的最高配版本。但现实中,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的中低配车型,硬件配置往往大幅缩水,性能自然大打折扣。这种"顶配演示,低配交付"的做法,就像餐厅用精美的样品菜吸引顾客,实际端上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菜品。难怪有网友吐槽:车企这是在玩"顶配吃馅,低配啃皮"的文字游戏。
那么,谁该为智驾事故买单?
当事故发生时,车企忙着甩锅给用户"未及时接管",交管部门又缺乏针对智驾的监管细则,消费者就成了一块夹心饼干。专家说得对,管理体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像方向盘挂水瓶这类危险操作就该列入违章。
但现实是,车企宣传时把智驾吹得无所不能,却很少告诉用户什么时候需要接管。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消费者真以为能在车上睡觉办公,等出事才发现自己成了"人肉安全冗余"。

所以说,智能驾驶技术本应是安全的加分项,现在却因为行业的双标操作变成了安全隐患。车企不能既要靠"自动驾驶"的概念收割市场,又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毕竟马路不是科技公司的测试场,每个交通参与者都有权要求真实透明的技术承诺。或许该给这些企业立个规矩:要吹牛可以,但请先把免责声明印在车顶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