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非凡意义。
市场格局、技术迭新、激烈竞争,所有的动荡与变局都在暗指2025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传统汽车过渡智电时代,以智能化为起点的角逐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想要强者恒强,必定在短暂蛰伏之后,决绝地屈指成拳,对汽车市场打出一记精准重击。就在开年二月,上汽集团和华为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
一边是中国前列的汽车制造商,七十年造车底蕴、一亿用户基本盘,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和超级规模的制造能力,一边是拥有智驾、智舱等前瞻技术,托举出新势力品牌千亿市值的新晋顶流。
一石惊起千层浪。
双向赋能 也是另一种合资
就合作华为,上汽内部已经上升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以及无间的亲密程度。所谓两个在国内两个产业链上“最能打的系统”,华为可以借力上汽成熟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体系,而上汽可以向华为学的,则更多。

微观上看,上汽集团的产销规模、产业链优势、百炼成钢的成本控制,能够助力华为的市场细分;而华为智驾精准的用户洞察、营销与服务、互联网思维,恰好补强技术型人才,得以更加聚焦用户,开发出契合市场和需求的优质产品。
对上汽而言,华为不是简单来要技术,也不是贴牌找方案。而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这种协同,是具备嵌入全流程体系的,是深度握手、是有机对接。

对此,上汽集团从上到下也直言不讳,传统的合资合作,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现有的品牌、现有的产品,这种模式让包括上汽在内的所有传统主机厂都失去了对产品定义的敏锐性。而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尤其是对中国用户对于智舱智驾、个性化的体验需求的洞察,恰恰又是中国的一批互联网企业转战汽车行业的拿手好戏。
所以上汽与华为的合作,不同于上汽以往的合资形式,将国外的产品引进国内,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全面的本土化升级和完善,而是基于正在筹备的重磅产品之上,与华为建立一段戮力同心、互信互学的战略关系。
共建一套真正意义上参与到产品的定义、开发、交付和验证当中的组织体系,更是意在培育一支人均全面,在智能化战场上,能攻无不克的精锐队伍。
智电的初衷与势能的野望
早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汽就发布了一款概念车,之后提出了新四化创新战略,其中的电动化和共享化,恰好对应了当今汽车产业的热门命题,智能化时代的快速跃进和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只是大象转身,其战略布局与落地达成,一定是个顺应时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蓄势而蛰,伏久飞高,应时而惊,一鸣惊人。

截止到2024年年底,上汽集团已经建立起横跨纯电、混动和氢能的星云纯电平台、珠峰机电架构、星河电氢架构,依托于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的“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 2.0 时代。

于上汽而言,是早在2010年世博会,就埋下深耕智电的初衷,于华为而言,是成熟的制造体系、优越的成本控制下,以规模化的上车,来达成势与产能的野望,真正意义上,推进和落实科技的平权。
与华为的共建,是二者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躬身入局,不带任何保留地做好新品牌和新产品,又何尝不是,造车与科技企业巨头之间的惺惺相惜。
写在最后
中国电动化趋势早已势不可挡,甚至深度变革到了“制造驱动”转型“科技驱动”的当口。诚如贾建旭所说:要站在领先企业发展的延长线上,要绕到它前面走,在它的延长线上,我们才有发展的可能性。
在战略布局和技术规划方面,不仅有合作华为的重磅车型,值得翘首以待。上汽对于未来的技术规划,也清晰明朗:从半固态电池逐步走向固态电池;着力打造智能底盘技术,铸就上汽最强的护城河;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实现车辆长续航征程;实施芯片国产化战略。

而立足行业,上汽与行业共生、与产业共生,携手世界一流的合作伙伴,与华为美美与共的深度合作,又何尝不是上汽积极拥抱时代浪潮下的新机遇、应对汽车市场激烈的新挑战,大胆的探索与开拓,突破品牌合作共创的新边界,为品牌之间的合作共赢,创造一种全新的范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