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快过加油?中国超充技术盘点

我相信每一个电动车车主,都一定为车辆日常的充电问题伤过脑筋,所谓“续航焦虑”的由来也是这里。因此在2025年的当下,如何利用快充技术解决大家的“续航焦虑”,已从单纯的解决刚需,演变为车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战场。那么如果你已经决定要成为电动车车主,却又不知道哪家的超充技术强?那家的车充电快,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给大家盘一盘目前中国市场上比较突出的超充技术,一来是做个相关的科普,同时也是成熟的消费建议。

首先非常新,也是非常有热点的,就是比亚迪不久前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了。这套全新的快充技术将首先搭载在比亚迪汉L和 唐L这两款基于1000V高压架构打造的新车上,硬件上全新的闪充电池拥有10C倍率,内阻降低50%,支持1000A超大电流,峰值功率达1000kW。

官方的数据是5分钟可以充电400公里,号称补能的效率要快过燃油车加油。同时在充电网络建设方面,比亚迪计划2025年建成4000座兆瓦闪充站,首阶段已在4S店部署数十个桩,并开放技术共享以吸引社会资本合作,或许有观众朋友们率先提车汉L唐L的,可以抢先体验一波。

相比之下,小鹏则是选择了“软硬协同”的生态化路径。其超充功能基于全域800V碳化硅平台,S5液冷超充桩将峰值功率提升至800kW,并通过AI动力域控制器,实现充电桩与车辆状态的实时交互。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兼容性:通过车载升压模块,普通500V充电桩可被智能转换为准800V快充,使得充电网络的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小鹏在全国已布局超2000座自营超充,其中包含900座S4/S5超充桩,其中在2024年就新增了800座。相比之下小鹏从MONA M03开始的“低价多销”策略,让后来的P7+、G6等等车型都有了不错的销量,在保有量稳步上升的态势当中,充电桩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鹏软硬件结合的技术路线,同时也意味着用户难以在第三方充电桩获得完整体验,暴露出技术闭环与开放生态的矛盾。

主销车型为增程混动的理想汽车,在近些年也正在大力发展超充技术和充电网络,其目的还是要在未来进军纯电车型的赛道。此前,理想首款纯电动车型MEGA,就搭载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麒麟5C电池,支持5C充电倍率,使得这款车充电10%-80%仅需12分钟,续航就能增加500公里。在未来,理想还规划了5C桩、4C、2C桩等多种功率的充电桩,以适配不同场景并兼容全品牌新能源车。

截至2025年3月,理想累计建成超1900座超充站,包含765座高速站,覆盖214个城市,计划2025年底扩展至4000座。理想之所以选择在充电网络上大张旗鼓,显然还是为了后面一系列纯电车型的到来提前做出准备。而肉眼可见的是,首款纯电SUV理想i8将在年内上市,目标是通过超充网络覆盖重点城市核心区90%以上,及高速干线70%里程。

因此总的看来,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经历了多年的迭代、上新和淘汰之后,“高压快充”似乎成为了大家殊途同归的选择,似乎也是当下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的最优解。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对快速发展的充电网络建设表达些许的担心:例如高压高功率充电桩大量建设,对于电网承载力同样是巨大的考验;又或者高倍率升压对于电池寿命的影响,例如比亚迪10C快充下的实际循环数据其实并没有明确。“用未来技术解决未来问题”的逻辑,或将用户置于长期使用风险中;另外一点,当前超充接口国标仅定义500A电流等级,车企自研的1000A接口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也导致不同品牌超充桩互通率不足的问题,显然这与燃油车加油的逻辑有着很大差异。


总而言之,在解决电动车补能效率变革中,一个更具启示性的视角在于快充技术不仅是车企的技术储备,更是重构人车关系的催化剂。当补能时间不再成为出行规划的制约因素,电动汽车将真正融入用户的生活方式——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可持续性的企业,或许才是最后的赢家。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