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喊捉贼”?某车企拒绝夸大宣传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的浪潮中,不少国内汽车品牌纷纷以“技术狂魔”的姿态屡屡刷新行业标杆。其中一家品牌从“全球首款量产3万转电机”到“兆瓦闪充5分钟补能400公里”,每一次的技术亮相的宣传都堪称震撼。然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当其宣称“拒绝夸大式营销”“发布即量产”时,我好像嗅到了一丝自相矛盾的气息——一边高举“务实”大旗,一边在发布会上“画饼充饥”,这一场场技术盛宴背后,究竟是诚意还是套路?

今年3月,某家发布了一个全系的技术平台,宣称充电功率突破1000kW(1兆瓦),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并承诺未来会建设4000座兆瓦闪充站,以“油电同速”彻底解决充电焦虑。但是你有没有跟大家说清楚兆瓦充电峰值的时长?我自己看了很多实测视频,充电功率达到所谓的兆瓦维持的时长其实只有不到1分钟的时间,而且电网能不能承载这些充电桩?建这些充电桩的成本不低,4000座兆瓦充电站什么时候落地?只是核心区域还是给高速公路部署?如果只是核心区域,花15分钟用兆瓦充和花30分钟用普通快充桩实际使用有什么区别呢?既然都买电车了,谁会在乎这多出来的15分钟。还有就是这么高的功率充电,会给电池寿命带来多大的寿命影响,这些都是隐形成本,你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吧?这到底是技术“现货”还是营销“期货”?还是只是一个包装噱头?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家车企在发布会上拿FE电动方程式赛车充电对比,原话是“远超赛用级的技术旗舰”,结果还被FE方程式赛事“打脸”,实际表现远不如600kW功率,15C倍率的赛用充电,这是不是夸大宣传?比较离奇的是,我明明看到过FE电动方程式发表过这个博文,但在我写稿找素材的时候,这条博文已经消失不见了,更离奇的是,在全网找不到任何一张图,可能FE电动方程式的关注度太低,没人注意,也可能打脸来的太快,全网被消失了?

当然,某家夸张不只是充电,引以为傲的混动系统一直以经济性做为主要卖点,但是当挂绿牌用大电池混动系统的旗下MPV,续航跑不过挂蓝牌用小电池不能充电的丰田赛那的时候,这套混动的经济性好像又不那么经济了。尽管某家强调测试环境“模拟日常使用”,但用户质疑其刻意选择理想化路况(如匀速行驶、关闭车载设备),与真实用车场景存在不小偏差。类似这种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只是在裹挟着民族品牌情绪的大旗下,都必须要被包容。

这种“实验室完美数据”与“用户真实体验”的鸿沟,不禁让人联想到其“拒绝夸大”口号的反讽——当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名制造营销爆点时,是否真正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某家的宣传并非孤例。在新能源赛道内,“PPT造车”“期货技术”已成行业顽疾。但作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某家的“双标”姿态更具破坏性:一边指责友商“夸大宣传”,一边用未经验证的技术收割市场期待。不过当华丽的宣传包装成为场景限定,技术创新的光环褪去后,留下的或许是更深的信任裂痕。

某家“技术狂飙”无疑推动了行业进步,但其营销策略的激进与落地能力的滞后,正在消解公众信任。企业若真想“接棒”全球新能源领导者,便需在技术突破与用户沟通间找到平衡——少一些“秒杀燃油车”的喧嚣,多一些对真实用车场景的敬畏;少一些“期货式”的豪言,多一些“所见即所得”的诚意。毕竟,再炫目的技术,若不能兑现为用户的真实体验,终将沦为一场自嗨的狂欢。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