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苟延残喘! 将死还是装死?

一、BBA的慢动作:有钱任性

去年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加起来才卖了不到5%的份额,宝马iX3的销量连 蔚来ET5的零头都比不上。但人家一年赚了420亿欧元,是比亚迪的8倍!说白了,BBA现在就是靠燃油车在全球赚钱,慢慢搞电动车转型。

大众前CEO说过:"中国电动车领先我们一个时代。"但人家不着急,因为欧美电动车卖得少,BBA的燃油车在那边照样赚钱。中国车企在打价格战,BBA在欧美躺着数钱(燃油车实际生产成本之低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当然,“BBA”可不能这样一直“苟”下去,它们的出路在哪儿?最后我们会给出答案!

二、中国新能源:越努力越心酸

中国新能源发展就像一场大逃杀:

  • 2009-2016年:补贴时代,一堆骗补贴的
  • 2017-2020年:特斯拉来了,逼着大家认真搞技术
  • 2021-2024年:内卷到极致,研发周期砍半,芯片算力竞赛

但现在问题来了:中国电动车产量占全球60%,但出海受阻,只能在国内死磕。BBA却在悄悄布局:

  • 奔驰:和宁德时代搞固态电池,2028年量产
  • 宝马:在沈阳建了最大研发中心,但新车要等到2025年后
  • 奥迪:燃油车不搞了,但电动车平台故意拖到2024年发布

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40年前德国人用CKD组装拖延技术转让,现在BBA又在玩这招。他们等着中国车企把市场教育好了,再用成熟技术来收割。比如:

  • 宝马拿了L3自动驾驶牌照但不商用
  • 奔驰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德国认证了就是不引进中国
  • 奥迪和上汽合作专挑2025年后的技术

和中国人打交道这么多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老东方智慧,可算让他们学会了一招半式,这一波“BBA”是赶不上了,它们在谋划用自己百年的积累,蓄势待发,等待下一波的到来。

四、BBA在等什么?

他们在等两个机会:

  1. 2027-2028年固态电池商用(续航焦虑彻底解决)
  2. 2026-2030年L4自动驾驶法规成熟(他们的百年安全经验就派上用场了)

有德国供应商说:"中国把电动车做成快消品,但车终究是精密机械。"这话虽然傲慢但也有道理:BBA的电动车故障率确实比国产车低37%(数据通过J.D. Power(君迪)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初始质量研究(IQS)计算得出,为估值)。

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是长期性的,且充满不确定性,在看到中国新能源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千万不要沉浸在“遥遥领先”的论调中自我麻痹,要看清这些百年品牌能存活至今“并非善类”。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涉及车辆的安全性、耐久性、人性化设计、综合调教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还有诸多短板,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仍然漫长而艰辛。

最后说点实在的

中国新能源确实进步神速,但有些东西没变:

  • 特斯拉Model 3的研发费用还是蔚来ET5的2.3倍
  • 奔驰S级那些变态的质量标准(比如车门铰链测试10万次)在电动车时代照样管用

这不是短跑比赛,而是马拉松。BBA有百年积累,中国车企光喊"遥遥领先"没用,得学学这些老狐狸怎么在技术变革中活下来的。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