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媛媛
2025年一季度的中国车市,用一组数据撕开平静:1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12.1%,创十年新低,但新能源渗透率却逆势攀升至56%;当所有人都以为传统车企要被新势力压垮的时候,传统车企在主流依然站得很稳。
相比对于“新能源”的莫衷一是,在“智能化”维度上,无论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都达成高度共识,竞争也由此推向更高烈度。只不过在一连串由智驾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发生后,夸夸其谈的遥遥领先们也应该挤一挤水分。
“伪智驾”人人喊打,智能化谁在裸泳?
传统车企逐步苏醒。一汽丰田以“时光焕新计划”打响反击战,3月销量7.1万辆,同比增长22.3%。与此同时,叠加直营化定价—— 卡罗拉由总部统一定价,4S店仅负责交付,彻底打破经销商价格内耗。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模式,让终端价格直接击穿行业底线。
新势力“阴晴不定”。零跑3月交付3.7万辆,同比增长154%,靠的是B10车型预售价下探至10.98万;小鹏则通过G6/G9改款实现月销3.3万辆,连续5个月站稳3万俱乐部,证明“降价不等于降质”的逻辑正在被验证;小米SU7以29000辆交付量逼近3万大关,但安徽高速自燃事件为其后续扩张蒙上阴影。

当价格战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智能化成为车企突围的终极武器。上汽与华为的“尚界”品牌计划将L2+智驾下探至15万区间,直接冲击小鹏、蔚来腹地。比亚迪率先喊出“全民智驾”,全系车型升级智驾功能;吉利银河凭借自研“天地一体”智驾系统,3月销量9万辆,同比激增290%。
深圳、北京等地率先出台L3上路法规,广汽、奇瑞宣布2025年量产L3车型。小鹏计划2026年推出L4级低速无人车,广汽则瞄准2027年个人用户L4车型。这场竞赛中,数据壁垒成为关键——特斯拉FSD在华落地缓慢,而本土车企凭借海量路测数据快速迭代。

但隐忧也不断浮现,智驾技术同质化加剧。极氪、岚图等品牌接入DeepSeek大模型补齐短板,但算法优化空间收窄;激光雷达成本虽降,但车规级芯片短缺问题仍未根治。更致命的是,消费者对“伪智驾”的容忍度趋近于零——某品牌高速NOA误判事故引发舆论海啸,暴露出技术可靠性短板。
有人逆天改命,有人断臂求生
传统车企不断画出“第二曲线”。一汽-大众3月销量15.4万辆,其中奥迪品牌贡献5.6万辆,新能源渗透率突破20%。其转型逻辑是“燃油车保基本盘,新能源抢增量”。广汽丰田的铂智3X迎来预想中的爆发:仅仅20天时间,大定销量达到1.5万台。广汽埃安当月销量更是达到了3.4万,超越了新势力品牌销量榜中排名第三的小鹏。
实际上,在2025年3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榜中,跻身TOP 10的深蓝、极氪、极狐、阿维塔和腾势的五个品牌均来自传统车企,月销量破万。极狐、阿维塔更是高成长性品牌,前者同比增长超500%,后者同比增长超100%。

过去,新势力还能在资本的支持下一直靠烧钱维持性价比,现在各品牌已经将盈利提上日程。蔚来李斌信誓旦旦:今年4季度一定要实现盈利。
零跑通过全栈自研,在电子电气架构、电池、智舱、智驾等六大核心领域用上了自己的产品。从2022年至今,零跑没再发布过一款超过20万元的车型,但却在去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了阶段性盈利。
小鹏董事长何小鹏甚至亲自下场,将技术、采购、管理一手抓,只为做到“不该花的钱不花”,华为则通过与上汽合作,将智驾产品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降下来。
与此同时,各大车企还从去年年初起集体接入DeepSeek,尤其是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包括极氪、岚图、智己、东风等众多品牌,以此弥补自身的智能化短板,提升了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准。

虽然只是开年第一季度,但2025年车市基调已经雏形渐显:既是旧秩序的崩塌,也是新规则的建建立:价格战没有终点,成本控制能力成生死线,自研+垂直整合是唯一出路;智驾进入“实用主义”时代:L3落地倒逼技术回归场景,过度炫技将遭市场淘汰;国内车市正从过去“野蛮生长”迈进“精耕细作”时代——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这都是值得欣喜的新气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