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了小鹏造车过程的“好”!


如果你还在用2024年的视角看新势力,那你可能已经落后一个时代了。


小鹏一季度交付9.4万辆,同比增长331%,第一次把理想拉下了马。很多人还在研究它卖得好不好,小鹏已经悄悄完成了更重要的事——它,终于像一家真正的汽车公司了。


销量排行榜不再是谁红谁上,而是体系能力的成绩单。没有爆款单骑救主,也没有用热搜续命,有的是一整套从渠道到平台、从供应链到底盘逻辑的重构。智能变成了“皮”,体系成为了“新骨架”。


现在的新势力,不是谁上得快谁就赢,而是谁能撑得住多平台、多产品、真成本。所以今天,不讲小鹏是怎么“红”的,而是来聊聊它是怎么从“会讲故事”变成“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的。


一句话总结:它的成绩确实漂亮,但它的过程,更耐看。


小鹏成为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交付94008辆,同比增长331%,不仅刷新了自身纪录,也超越了传统被视为“冲量窗口”的第四季度表现。如果只看数据,这像是一个“销量回暖”的典型案例;但如果看结构,这更像是一次组织、制造与效率全面归位后的集中兑现。


这组数据的意义,不在于小鹏超越了谁,而在于它完成了对过去三年发展路径的深度修正。那是一段整个行业都经历过的拐点期——从“智能是王道”的阶段进入“体系是基座”的阶段。


小鹏就是其中之一。


在渠道端,小鹏早期采取直营与加盟并行的策略,虽然在拓展速度上起到作用,但也埋下了系统内耗的隐患。到2022年,终端混乱、销售机制割裂的矛盾集中爆发,全年销量目标仅完成约48%。2023年,随着王凤英的到任,小鹏开启了一轮以“统一指挥、收缩战线”为核心的渠道结构重构:直营与加盟销售体系合并,四大区压缩为12个小区,权责归一、冗余清除、响应加快,渠道进入“控质量、稳运营”的阶段。


而在制造与成本端,小鹏过去虽有智能技术的先发优势,却在零部件采购、平台复用等方面存在大量成本冗余。以G9为例,零部件采购结构曾有每台高达5万元的可优化空间。随着G6、MONA M03相继上市,小鹏逐渐确立了“少平台、强集成、控成本”的开发模式,实现了产品正向开发与制造逻辑的对齐。


今天我们看到的小鹏,不再是那个靠智能标签定义产品的“科技公司”,而是一个具备主机厂基本能力的汽车制造企业。它能够独立主导整车平台开发、自控关键零部件成本,同时通过渠道、采购、研发等环节的协同,建立起规模化盈利的基础框架。


当然,它还未到达“利润稳定”阶段。小鹏的毛利率仍在爬坡,但库存结构优化、供应链稳定、渠道成本压降,已经让它的运营结构更加健康。它的可持续性,不再依赖流量,而开始依赖结构效率。


在这一轮新势力重排中,蔚来选择坚持高端溢价,理想依靠L系列的单平台爆款支撑,而小鹏则是为数不多真正完成“由智能向制造”转型的玩家之一。与零跑不同,小鹏不是从制造起家,但它愿意补课,且补得很扎实。


从2025年一季度的成绩来看,它赢在了销量;但从过去三年的走势来看,它更值得被看见的,是那个从失速中重新构建体系的过程。


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靠的不是某一款爆款、某一个技术高光,而是完整的体系能力。而体系的核心并非抽象,它的底部结构实际由三件事支撑:供应链的控制力、采购体系的议价能力,以及平台化条件下的规模盈利能力。


小鹏的反转,不靠奇迹,只靠结构。而结构,是制造业最真实、也最讲不出故事的部分。但这一次,它被小鹏讲清楚了。


大电混,是检验小鹏精气神的关键一环


2024年,小鹏发布“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第一款增程车型G01,基于 小鹏G9,定位30万级SUV,纯电续航430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2025年开始,“大电混”成为新势力车企绕不开的话题。但与其说它是一种技术方案,不如说是一次行业结构矛盾的集中爆发。


过去三年,纯电动被寄予厚望,却陷入一个双重困境,销量上不去、利润算不明。表面上,这是消费信心与充电设施的问题,但本质上,是电池企业与主机厂之间长期未解的结构性对立,电池成本占比过高,整车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新势力车企一度成了电池厂的渠道商,主机厂给电池厂打工。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向大电混倾斜,大电混的核心策略正是少用电池,把系统效率拉回到整车厂手里,从“用一辆车的电池制造一辆车”转向“用一辆车的电池制造两辆车”。


大多数人做增程,是小电池+大增程,小鹏反着来。因为它压根不想靠油跑,它想用电跑得久,但又不想再被电池厂卡脖子,通过一套55kWh的大电池设计实现“电跑日常、油补极端”。


很多人说小鹏做增程又跟风了,但熟悉小鹏成长轨迹的都清楚,这不是跟风,而是比别人更快的算清楚账。


从小鹏早期发展就能看出来,它看得比别人准,做得比别人快。智能驾驶成型之前,它就开始用量产车跑闭环,要知道在新势力里,第一个做全栈智能的不是理想、不是蔚来,是小鹏。


从现象来看,转型的方向已经显现。理想3月销量出现明显波动,表明“小电池+大油箱”的早期增程策略已到尽头。消费者开始拒绝“电不够用、油又太重”的平衡失调,而电跑日常、油补极端的策略,显然更契合新一阶段的用户心理与能耗效率。


在今天的电混赛道上,能做出电混体系化能力的新玩家很少,小鹏算一个,极氪是另一个。它们共同点有两个,不降低电池品质、自建供应链体系和平台。这也解释了一个关键问题,小鹏为什么不怕小米?小米刚进入拼效率阶段,而小鹏已经走过了跨界造车1.0的时代,何小鹏已经很清楚什么能堆,什么必须自己做,这些都是穿越1.0时代之后留下的经验。


电动+大电混能让小鹏“走多高”?


如果只看交付数字,2025年一季度小鹏交付94008辆,和理想、蔚来看起来并没有明显差距。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它交付了多少辆车,也不是有多少种动力形式,而是它正在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下一轮周期。


一句话来总结,小鹏开始以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的方式拉开差距。


真正的汽车企业,不是讲出一个好故事那样简单。它的基本特征是体系能力健全、产品结构自洽、上下游协同效率高。这和过去新势力流行的打法——高配置+强感知+爆款博弈,本质上是两种逻辑。


进入2025年,小鹏不再只谈电动,而是将形成电动+大电混的双线格局。在15-20万、20-30万价格带中,大电混车型与同价位纯电相比将具备明显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更长的续航、更优的能耗、更高的配置。而在30万元以上市场中,当友商的纯电里程停留在200km左右时,小鹏以400km电驱优先能力实现对旧架构的降维打击。


这背后的逻辑不是谁堆得配置高,而是谁能用更低的系统成本,交付更稳定的整车体验。如果说智能是战术加分项,体系能力才是战略得分项。而这一点,恰恰是2025年决定新势力分化的核心指标。


从过程来看,小鹏已经进入到了结构效率阶段,它不再单纯依赖前台定义的标签,而是能通过后台体系统筹实现定价、成本和节奏的系统控制。相比之下,那些只依赖单平台、单产品的品牌,一旦遇到架构瓶颈,产品就只能靠营销维稳。


2025年,靠体系成型的小鹏即将进入放量的起点,但更可能是它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拉开结构性差距的拐点。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