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蔚来旗下品牌乐道汽车因一则“清明换电随时走”的广告语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句看似应景的营销口号,却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被指“不合时宜”“缺乏文化敏感度”。蔚来迅速发布通报,对涉事员工做出严厉处罚:两名直接责任人被劝退,四名管理人员被警告。然而,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员工个体的失误,更是品牌营销策略与企业文化审核机制的深层问题。

争议广告:从“换男友不如换电”到“清明换电”
乐道汽车的广告文案似乎总在“雷区”边缘试探。去年其“换男友,不如换电”的标语就曾引发争议,被批“物化男性”“低俗营销”。而此次清明节的广告,更因触碰传统节日的严肃性而触怒公众。清明节作为祭祖扫墓的日子,强调“慎终追远”,而“随时走”的轻快表述,被网友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涉事海报由区域市场专员林某某设计,本意是结合清明假期推广85度电池的换电服务,但其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显然不足。更关键的是,审核流程形同虚设——海报仅经过乐道品牌与传播部王某的草率审核便发布,最终导致负面舆情爆发。

处罚背后:管理漏洞与文化敏感度双重拷问
蔚来的通报文件显示,此次事件暴露了多重问题:
1. 员工培训不足:林某某被指“缺乏传统节日常识”,其上级陈某某因未做好入职培训被严重警告;
2. 审核机制失效:审核人王某未提出异议直接放行,被认定为“严重失职”;
3. 管理层责任:品牌传播部负责人纪某因“屡次负面舆情”被警告,区域总经理李某某也因未验收内容受处分。
然而,处罚能否根治问题?有观点认为,蔚来将责任归咎于个别员工,却未反思品牌营销的整体导向。乐道作为蔚来旗下定位年轻化的品牌,试图以“反差感”吸引眼球,但若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社会价值观,终将损害品牌形象。

争议焦点:创意与尊重的边界在哪里?
支持者认为,广告的争议源于“过度解读”。清明节虽传统,但现代人亦有出游需求,“换电随时走”本意是突出服务便捷,符合年轻人“高效生活”的诉求。反对者则强调,品牌营销需敬畏文化语境,类似文案若出现在中元节或清明节,显然不合时宜,甚至有消费苦难之嫌。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新兴品牌如何在创新与传统间找到平衡。乐道汽车2024年9月上市后,销量表现平平(2025年一季度交付14,781台),营销团队或许急于破局,却因策略冒进适得其反。
这场“广告翻车”事件,既是蔚来内部管理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行业营销焦虑的缩影。当流量争夺战愈演愈烈,品牌或许更需思考:如何在“出圈”与“尊重”之间,找到那条不被舆情反噬的路径。

互动话题:企业营销如何平衡创意与文化敏感度?
1. 支持创意派:营销需要打破常规,争议本身就是流量。清明节不仅是扫墓,也有踏青习俗,广告并无恶意。
2. 反对冒进派:传统文化不容轻慢,品牌应守住底线。‘清明换电’类比‘春运回家’广告,后者为何无人批评?因为前者缺乏共情!
3. 中间务实派:问题不在创意,而在审核机制。企业需建立文化顾问团队,提前规避风险,而非事后‘甩锅’员工。
评论(14)
那以后就赶紧养马,骑马出行!
马到功成,旗开得胜
那以后就赶紧养马,骑马出行!
又是人生最后一辆车呗!
渣都不剩。
清明去换电随时就能把车主送走,清明是给去世的老祖宗扫墓的,还一路好风光,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