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随美国对进口商品实施更高关税的举措,全球汽车产业链迎来新一轮深度调整。自4月初起,美国针对全球多国征收新一轮关税,其中包括传统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引发了多边贸易摩擦加剧的连锁反应。中国作为主要出口国之一,迅速启动反制措施,欧盟及加拿大等经济体亦作出回应,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因此受到实质性影响。
关税政策发酵,美国车市承压

作为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表达对高关税政策的担忧,并提出构建美欧零关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然而,这一观点在美国政府内部并未获得实质响应。面对成本上升与市场壁垒加剧,部分跨国车企开始重新审视在美生产与销售的可行性。

奥迪、捷豹路虎等品牌已调整其在美国的物流与交付策略,减少对美出口的依赖。同时,Stellantis集团暂停了其位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部分产线,并裁减了相关零部件工人。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在关税政策推动下,新车平均售价已接近5万美元,而3万美元以下的车型库存占比则持续走低。

汽车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在当前政策背景下,美国新车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约3300至4000美元,维修成本及汽车使用总成本同步抬升。尽管美国政府鼓励消费者选择本土制造车型,但核心零部件的进口依赖程度仍较高,制造成本上涨趋势难以逆转。
制造迁徙趋势显现 产业投资趋于谨慎
在美国境内建设整车及零部件工厂所需的资本、土地、人力和时间成本普遍较高。尽管美国市场规模可观,但在全球车企普遍面临转型压力的大背景下,高投入带来的长期不确定性成为诸多品牌决策时的重要考量。

据Cox Automotive预测,若高关税全面实施,北美汽车制造的整体产能可能受到显著影响。在当前全球供应链布局日益灵活的趋势下,更多车企正在将重心转向其他成本与市场更具吸引力的地区。
中国汽车产业链释放增长动能

随着部分国家调整对美投资布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路径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同时具备高效的制造能力与丰富的零部件资源。在多国纷纷采取“去美国化”布局之际,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与规模优势受到更多关注。
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3%,其中欧洲市场跌幅达43%。相比之下,中国品牌在欧洲销量持续增长。仅2月份,比亚迪、极星、小鹏等品牌在当地的销量均出现显著提升。

此外,中欧双方已启动电动车贸易机制谈判,寻求通过价格承诺等方式构建更为平衡的合作模式。除欧洲外,东南亚、澳洲、拉美等市场也正逐步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出口增长的重要方向。
多边对话开启 稳定贸易关系成关键
尽管美国此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加征了数轮关税,但4月11日,美国政府对部分关键电子产品意外实行关税豁免,引发业界广泛关注。有分析指出,此举或显示出美方开始意识到持续加征关税可能对自身经济体系带来多重影响。
稳定的贸易政策与互利的市场机制已成为各方共识。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开放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各国制定产业战略时的重要议题。
结语
汽车作为跨国制造与技术协同最为密集的行业之一,其发展高度依赖于开放与合作。在当前多边贸易格局持续演化的节点,车企和政策制定者亟需在复杂形势中把握契机,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资源再配置。惟有建立更加稳定、透明的市场机制,方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与共赢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