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销量不到四千台,smart崩盘了?

2022年,作为smart品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告别老东家奔驰之后,便正式投入进吉利的怀抱中。虽然用官方的话来说,现在戴姆勒和吉利各持股50%,但smart的总部设立在中国,同时又以国内市场为主,所以很明显,smart将会彻底告别微型车领域,投入新能源的大家庭中。

而为了与过去的产品有所区分,吉利集团在完成收购后,便给smart车型系列取了一个颇有童话寓意的新名字,叫做精灵。截至目前,精灵系列已经推出了三款不同型号的产品,覆盖15至30万左右的高端纯电SUV细分市场,不仅价格更贵了,同时尺寸也相比过去进口时代增长了不少,看起来确实有点豪华品牌的味道了。

只不过档次虽然提上来,但销量能否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呢?据了解,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月,smart整个品牌的销量仅为3889台,甚至不如比亚迪单款车型的表现。而今年前三季度中,成交量始终在平均单月3000台左右徘徊,在最低点的二月份,只卖出了756台,几乎创造了整个品牌的历史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销量成绩跟趋势,几乎跟极越倒闭前的情况如出一辙,那么改头换面之后的smart,为何不受国内用户待见了呢?

在笔者看来,首先就是品牌影响力的问题。虽然目前戴姆勒还持有smart至少50%的股份,但生产平台、电驱系统、车机软件几乎都来自于国内品牌,唯一跟奔驰相关的部分,就是在B柱的位置上贴了一块不起眼的小标签,包括尾部车型标号都是采用中文,并且早期的 smart精灵#1号还保留了“吉利豪情”的商标,后来可能因为档次问题被取消了。

当然,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也不傻,明明知道你来自吉利的生产平台,但价格和档次偏偏要跟奔驰对齐。同样的定位,我原本可以买一台小鹏或者更好的国产车型来做平替,为何要选择一台smart呢?这个难点不解决,销量恐怕难以提升。

实际上,smart官方后来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今年夏天上市的精灵#1号和精灵#3号两款车型,纷纷做了降价处理。原本起售价接近20万的产品,现在只要15万就能入手,跟零跑C10和宋plus处于同一个水平。

虽然价格降了,但一个更难搞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那就是车机收费现象。尽管在售的smart不会像奔驰那样,直接在车辆性能上做手脚,比如花钱开通后轮转向等等。

但开过的人都知道,smart的车机系统里面有一个叫“皮肤中心”的应用,打开里面就能看到收费选项,你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卡通形象,然后花钱买下它的使用权,价格普遍在30元左右。可能对于整辆车的成本来说,这个售价并不贵,但关于车机收费这件事,或许在很多人来看还蛮恶心的。

最后,关于市场的选择,smart最早将女性用户作为目标群体,因此还提出了“密友”这个概念。但根据相关调研显示,汽车市场男性用户的占比常年在60%以上,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所以早期的smart不但没有迎合市场潮流,而是瞄向偏小众的女性用户,销量能上去就怪了。当然,另一家同样主打女性用户群体的长城欧拉,目前正面临着销量腰斩的尴尬局面,同样损失了大部分市场。

只不过在今年,smart好像终于回过神来,推出了一款颇具雄性气息的精灵#5号,外观大气细节粗矿,前后独立的探险灯似乎专为户外探险而生,并且还在澳大利亚全球首发。只不过与前两款产品一样,都是风声大雨点小,据说上个月才卖了300台,与上市当初4500台的订单量严重不符。

从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smart几乎主宰了整个微型车市场,前沿的设计理念更是相比五菱宏光mini EV早了近20年。但在笔者看来,从来不是smart引领了时代,反而是时代选择了smart。

当消费者开始不断追求更大的车内空间,更节能的出行体验,以及更灵活的操控性,我想这已经宣告了smart的失败。月销不到4000台的成绩,在国内市场早已被挤到三四线市场的位置,甚至不如零跑、问界等后起之秀的表现,而一昧守着过去奔驰留下的“遗产”,smart到底还能抗多久呢?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