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车圈裁员风波不断,都是为了“降本”?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裁员年年有,今年尤其多。近段时间以来,“裁员”二字在车圈疯狂刷屏。

从10月底大众汽车计划关闭3家工厂,裁员上万人,到11月份,斯特兰蒂斯、奥迪、日产、通用等整车企业,以及博世、舍弗勒等供应商陆续宣布裁员计划,再到12月份,极越、哪吒等中国新势力,以及保时捷中国被曝大裁员……一场轰轰烈烈的“裁员潮”正在全球范围内上演。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全年裁员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而10月份以来包括海外车企、中国车企以及相关供应商在内的累计裁员规模,基本上已经超过了前三季度的裁员总量。对比2023年而言,今年的裁员规模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裁员潮不断,海外车企和供应商成为“重灾区”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四季度以来的裁员潮结构来看,凭借着内燃机时代的辉煌和高光,赚得盆满钵满的海外车企,却成为了本轮裁员潮的“重灾区”。

具体来看,大众集团10月底的裁员计划达到上万人。受销量利润双双下滑的影响,奥迪被曝将减少约15%的间接就业岗位,仅在德国就可能影响4500个职位。Stellantis集团计划于 1 月 5 日起对西班牙托莱多近 1100 名员工实施无限期裁员,根据公开资料显示,Stellantis在2019年底至2023年底期间裁员15.5%,约4.75万人。

因为糟糕的利润表现,日产此前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冲上热搜的保时捷中国区正式员工裁员比例为10%,外包岗位裁员比例为30%。奔驰目前虽然还未公布具体的裁员计划,但据媒体报道,2025年,奔驰的人员优化比例很有可能将达到13%。

作为产业链中的命运共同体,受业绩下滑的影响,整车制造商的裁员情绪也逐渐蔓延至了供应商。

11月份,德国工业巨头博世公司表示将在今后几年内削减8250个工作岗位,截至去年年底,博世在全球约有员工42.9万人。这意味着此次裁员比例将达到博世全部工作岗位的近2%。除了博世,包括舍弗勒也在11月份传出计划在欧洲裁员约4700人的消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裁员降本之外,为了节省开支降低成本,砍掉低迷业务的印象,包括大众、日产等整车企业以及米其林、博世与舍弗勒等供应商企业在大规模裁员的同时,还提出了关闭部分工厂,缩减产能的计划。

因为裁员关厂的问题,大众汽车集团与德国工会之间的谈判直到现在,仍处于僵局之中。有声音猜测,双方就工厂关闭和减薪问题之间的博弈,工人罢工的阴影或将持续到2025年。

大时代下,新能源也难逃裁员风波

回顾今年以来的裁员事件,除了大部分以内燃机为主力的传统豪华车企,不少新能源车企,也曾涉及了一定规模的裁员。

日期最新鲜的莫过于极越事件。众所周知,因为生存问题难以为继,极越突发大规模裁员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虽然经过多方博弈和协商,目前,股东双方百度以及吉利已经就员工的赔偿问题达成了协议,但极越的生存问题仍然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除了极越之外,包括特斯拉以及理想汽车在内的新能源车企,也曾涉及了一定规模的裁员。

其中,特斯拉于2024年4月宣布启动大裁员,全球员工裁员比例为10%。按照2023年特斯拉全球员工超过14万人的规模计算,2024年特斯拉全球裁员规模约为1.4万人,中国市场也受到了裁员事件的影响。彼时,有媒体报道,中国区的裁员比例超过10%,充电、销售和市场团队的裁员比例甚至达到40%-50%。

理想汽车在今年五一假期之后启动了新一轮裁员行动,裁撤规模超过5600名员工,主要涉及招聘部、销售服务运营部以及智能驾驶部门。按照计划,本轮员工优化完成后,智能驾驶团队的人数将减少到1000人以内。

可见,不单单是销量较为惨淡的尾部新势力车企,趁着新能源增长东风乘势而上的头部新势力车企,依然没有逃过裁员降本的风波。

财务压力成导火索,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

那么,为何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海外巨头到新势力头部,都在今年掀起了大规模的裁员风波?

说到底,严峻的竞争形势下,财务业绩压力的加剧是最主要的导火索。根据三季度财报数据,绝大多数跨国车企的全球业绩表现都略显“悲凉”底色,营收、利润、销量三驾马车下滑,几乎是跨国车企,尤其是日系、德系车企今年来业绩表现的普遍现象。

在认证违规丑闻的影响下,丰田今年第二财季(7-9月)净利润同比下滑55%。本田净利润同比下滑62%。日产净利润不仅同比下滑105%,而且净亏损达到0.6亿美元。梅赛德斯-奔驰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54%。宝马净利润同比下滑84%,大众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64%……

伴随着内燃机市场需求疲软低迷,新能源增长持续加速,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新能源技术创新突破的传统跨国车企,显然也难以在短期内快速走出亏损和下滑困境。2025年,裁员风波或还将越演越烈。

而新能源方面,虽然新能源市场增长如火如荼,但众所周知的是,今年以来,作为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市场,中国市场价格战不断。并且,伴随着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的不断增长,新一轮的规模化以及未来技术的储备,也对各家车企财务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即便如特斯拉、理想汽车等车企账面现金流充裕,但仍然需要在竞争形势越发严峻的当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资金抗压能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成本控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受价格战的影响,特斯拉二季度净利润几乎遭遇腰斩,利润率创五年新低,这不得不促使特斯拉裁员节流。虽然第三季度,特斯拉营收、净利润超预期回暖增长,但马斯克也直言表示,特斯拉目前仍然面临着利润压力的挑战。

理想汽车由于今年一季度的纯电战略失利导致上半年市场销量受到影响,加上入门车型L6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同期利润表现,理想汽车也不得不面临着节约成本的思考。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裁员减产、技术突破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不仅仅是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升级的必然结果,而且这也已经成为了新旧势力们的共识。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