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从市场表现、政策法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发展建议五个方面,梳理出中国商用车行业在变革浪潮下的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

市场表现:整体销量回温,新能源商用车涨势良好,商用车出口不确定性升高
在过去几年,中国商用车行业先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低谷突围,再到稳中求进的发展过程,叠加三年疫情,2022年中国商用车销量低落至330万辆的历史低点。但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商用车销量逐步回升,到2024年销量已回升至387.3万辆,虽没有达到400万辆的预期,但已展现我国商用车产业的强劲韧性,产业的发展也逐步回稳。
纵观历史数据,虽然当前汽车总量趋于平稳,但产品与市场的结构均已发生改变。在产品层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递增,2023年到2024年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从11.09%增长到14.87%,国内渗透率更是达到了17.9%,并且市场势头强劲;在市场层面,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出口的商用车比例从2023年的19.1%上涨到了2024年23.34%。
“十四五”以来,随着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节能低碳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同时伴随着电池技术的提升、充电设施和充电能力的增加,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赢来了春天。
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57.6万辆,同比增长了28.8%。从细分车型占比来看,新能源商用车目前以轻型车为主,2024年新能源轻卡销量29万辆,占比66%。从车型增长趋势来看,新能源重卡表现较好,2024年销量达到7.19万辆,同比暴增一倍多,达到115.4%,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产品在多场景电动化的突破。
再来看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情况。受国际政治影响,2024年商用车出口依然是以俄罗斯出口为主,墨西哥紧随其后,大幅领先其他国家。出口国家TOP10的总量为47.4万辆,占全年总出口量的52.5%。从出口企业来看,头部企业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市场。虽然中国品牌已成功走出国门,在出口量上一路上涨,但在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以及不同国家地区性限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车企出海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政策法规:当前政策体系已成为了生产端严标准、使用端严引导、消费端给红利的全链条布局
整体上,当前政策体系已成为了生产端严标准、使用端严引导、消费端给红利的全链条布局。
对于生产端而言,国六标准的修订,国七标准的加严管控,扩大更多非常规的管控,下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的提升,都将倒逼企业加速电动化、氢能化等能源转型,促进零排放汽车的技术升级。从国家的战略布局来看,计划2027年建立10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的标准,车企需要从产品设计到报废回收全流程、全供应链降碳,这也将长期引导商用车企业向更加节能低碳的能源技术领域跃迁。
对于使用端而言,国家对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重点企业使用车辆提出了明确的清洁方式运输比例要求,下一步将扩大至更多行业,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车辆的全面电动化试点工作,这些都将在商用车电动化发展的道路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进一步为车企未来的技术和产品布局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刺激消费,提升社会经济活力,推动产业新能源转型,国家的新能源购置税、营运车辆报废中心、未来在非营运车辆报废中心等鼓励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延续与拓展,这将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促进商用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趋势: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国际化已成为商用车行业“新三化”
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商用车行业大势所趋的“新三化”,这三化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行业的未来十年。未来十年将围绕这三化展开充分的竞争,三者交互交织,重新定义行业的新格局。
首先,从多能源发展趋势来看,纯电、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氢氨联合燃料动力等多条技术路线,都可能在未来迸发出无限的可能。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续航里程不断增加,电动商用车不光在短途运输净显优势,在长途货运当中也逐渐崭露头角,随着超充技术的快速发展,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链的完备提升,电动化已逐步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智能网联发展已从功能叠加向生态重构转型。目前来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生态已初步形成,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测试示范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AI技术将在制造、供应链、终端应用多等环节带来变革,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测试里程已达上亿公里。L2级辅助驾驶已大规模商业化,L3、L4级自动驾驶也在特定场景开始测试应用,预计2025年L4级技术将进入市场。未来通过强化协同创新,完善产业链布局,加速跨界融合等整车生态,将从初步构建向成熟完善跃升,商用车智能网联化也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快速发展期。
国际市场方面,中国车企经过多年海外经营,凭借其技术、成本、供应链成本的优势,已成功将中国品牌商用车引入海外,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对海外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中国品牌商用车独特的优势,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海外市场的空白。同时,由于新能源车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有望被广泛接受。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转型较早,这都将为未来国际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竞争格局:未来竞争将是技术、生态、全球化能力的综合较量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和市场博弈,更多是对全价值链资源的掌控,表现出来是在绿色可持续理念下的深度协同特征。
传统企业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加强上下游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新引入的新势力企业更多追求跨界破局,他们凭借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和技术上的单点突破而迅速崛起,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同时凭借有效的生态合作和模式创新,加快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为商用车行业的竞争带来了新的方向。
未来竞争将是技术、生态、全球化能力的综合较量,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再这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发展建议
第一,深化技术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的技术机遇,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突破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打造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壁垒。
第二,构建产业生态,强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抢占新价值链中的价值高地。
第三,响应政策导向,把握市场机遇,利用政策红利的窗口期,提前布局,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生态为保障的护城河。
第四,拓展国际化布局,提升视野,聚焦本地化运营,利用当地资源服务当地经济,扎根当地建设,融入当地文化,同时推动国内企业间、行业间协同共进,形成海外发展合力。
第五,我们要拥抱AI,利用AI、大数据,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布局未来的产业生态,打造提升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变革。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编辑有删改。更多关于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的新动态,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