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中国A级家轿市场,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油电混战”。以比亚迪秦PLUS、 小鹏MONA M03为代表的自主新能源车型,凭借技术迭代与价格优势持续冲击市场;而大众朗逸、日产轩逸等合资燃油车则通过终端让利艰难守擂。这场较量不仅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的深层矛盾,也预示着未来市场格局的彻底重塑。
新能源“降维打击”:技术普惠与价格革命双线突破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收获期。比亚迪秦PLUS以22978辆的成绩登顶2月紧凑型车销量榜首,其插混版本更是以“油电同价”策略将市场门槛拉低至7.98万元级。通过第五代DM技术,秦PLUS实现了NEDC工况下亏电油耗2.93L/100km、综合续航超2000公里的突破,同时将高阶智驾功能普及至10万元以下市场,彻底打破“智驾即高价”的行业规则。
小鹏MONA M03则以15312辆的销量成为新势力标杆,其设计创新和智能化配置下探,在10-15万元区间形成“降维打击”。这一成功验证了新势力从高端向主流市场扩张的可行性,其全球化布局亦被视为未来增长的关键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的攻势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自主品牌通过垂直整合能力大幅压缩成本,例如吉利银河L6 EM-i以7.98万元起售价搭载热效率46.5%的混动系统,直接对标燃油车经济性短板。这种“电比油低”的定价策略,正在改写消费者对用车成本的认知。
合资燃油车:价格战难掩颓势,转型压力加剧

面对新能源的冲击,合资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大众朗逸2月销量18911辆,虽位列第二,但增速明显放缓;日产轩逸则以14078辆跌至第六,较1月下降四名。两者的共同策略是“以价换量”——轩逸入门版配置简陋,终端优惠后售价仍高于秦PLUS,性价比劣势显著。
可以看出,目前合资燃油车的生存困境源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政策导向加速新能源渗透(2025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40%);另一方面,燃油车税费劣势亟待调整。乘联会呼吁“油电平等”,提议通过降低购置税、按能耗制定税费标准等方式维持公平竞争。然而,短期内合资品牌只能依赖品牌口碑与渠道优势,艰难维系基盘用户。
自主燃油车:收缩中的“局部增长”

有趣的是,燃油车市场并未全线溃败。吉利星瑞(15127辆)、奇瑞艾瑞泽8(6944辆)、长安逸动(8557辆)等自主燃油车型仍保持月销过万的成绩。这些产品通过设计焕新、配置升级以及精准定价,在细分市场挖掘存量需求。
这一现象折射出市场的复杂性:部分消费者仍对燃油车补能便利性、技术成熟度存有偏好,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及对价格敏感的首购群体中,燃油车需求依然可观。
重塑才刚刚开始
A级家轿市场的“油电混战”远未到终局。自主新能源凭借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正从“替代燃油车”转向“定义新标准”;合资品牌则面临“转型与守成”的两难抉择。短期内,价格战与配置升级仍是主旋律;长期来看,政策导向、技术融合与消费者认知演变将共同决定市场终局。
对于车企而言,唯有关注用户真实需求,才能在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