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高管首谈增程车布局:技术不难,为何现在才出手?

当新势力车企纷纷押注增程式混动技术时,小鹏汽车却始终以“纯电铁军”的形象示人。直到去年底,这家公司突然亮出“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宣布进军增程赛道。外界质疑声四起:为何不早做?是技术跟不上,还是战略失误?小鹏高管的回应直击行业痛点:“增程技术门槛不高,但节奏把握更重要。”这一表态,不仅揭开了技术争议的遮羞布,更暴露了新能源市场残酷的生存法则。

纯电铁军的“战略定力”
2014年成立的小鹏,从首款量产车G3到现象级产品MONA M03,始终以纯电路线示人。副总裁陈永海坦言,早期资源有限,必须聚焦核心战场:“小鹏不是造不出增程车,而是要把子弹打在纯电的七寸上。” 在纯电车型渗透率不足10%的年代,过早分散精力开发增程式,无异于将有限的研发资金投入未知的市场漩涡。

这种“克制”背后是清晰的战略判断:纯电代表终极方向,而增程只是过渡方案。董事长何小鹏曾直言,全球化战略需要多样化的补能方式,但“从纯电扩展到增程,比反向操作更容易”。这种技术路线的单向阀设计,让小鹏在800V高压平台、5C超充等纯电核心技术上建立了护城河,也为后续增程系统的高起点埋下伏笔。

增程车的“技术祛魅”
当陈永海说出“增程技术门槛不高”时,行业仿佛被撕开一道裂缝。增程式本质是“带充电宝的电动车”,核心难题从来不在结构设计,而在于如何让内燃机与电机和谐共生。小鹏的解决方案极具颠覆性:超静音发动机将噪音控制在仅比电机高1分贝,AI动力系统能根据路况智能切换模式,430公里纯电续航+1400公里综合续航的组合拳,直接叫板理想、问界等先行者。

但技术祛魅的背后藏着更深的博弈。增程器供应商东安动力的1.5T发动机热效率仅40%,而主流插混车型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可达43%。小鹏选择另辟蹊径——用800V平台+5C超充弥补补能短板,用超长纯电续航降低用户油耗焦虑。这与其说是技术妥协,不如说是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拿捏:当充电12分钟就能续航300公里,谁还在意那3%的热效率差距?

市场倒逼的“生存哲学”
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残酷洗牌。 问界M9、理想L6等增程车型横扫30万+市场,10-20万元价位段的厮杀更是刀刀见血。小鹏MONA M03以11.98万元起售价杀出重围,但纯电车型的天花板已触手可及。陈永海透露的规划耐人寻味:基于X9平台的增程车下半年量产,未来绝大多数车型将提供纯电/增程双版本,但“不是所有车都需要增程”。

这种选择性布局暴露了新势力的生存智慧。中大型SUV/MPV用户对续航更敏感,下沉市场充电设施不足,这些场景需要增程技术;而中小型轿车用户多在城区通勤,纯电体验更具优势。更关键的是,当特斯拉、比亚迪固守纯电,理想、问界专注增程时,小鹏的双线作战反而开辟出差异化战场——既能用增程车收割燃油车用户,又能用纯电车巩固技术形象。

争议与未来:过渡技术还是长久之计?
小鹏的入局让增程式之争进入新阶段。反对者认为这是“向市场低头”,违背电动化初心;支持者看到的是务实主义——在欧美放缓电动化、中国三四线城市充电基建滞后的现实下,增程式至少能争取20年过渡期。而小鹏高管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揭示了行业真相:技术路线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生死时速。

互动话题:
1. 你看好“纯电+增程”双线战略吗?小鹏会因此丧失技术独特性,还是打开新增长极?
2. 如果预算20万,你会选择续航1400km的增程车,还是充电更快的纯电车?为什么?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