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车BU营收暴增474%背后:技术狂飙还是资本游戏?

2024年的华为车BU交出了一份让整个汽车行业震颤的成绩单——营收同比暴涨474.4%,首次实现当年盈利,出货量增长近7倍。这组数据不仅刷新了智能汽车赛道的增长纪录,更让外界重新审视华为在造车领域的“隐藏实力”:它究竟是靠技术硬实力征服市场,还是资本运作下的“虚火”?这场爆发式增长背后,藏着智能汽车产业怎样的未来密码?


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出“一个产业只要实现当期盈利,就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车BU的盈利会来得如此迅猛。263.53亿元的营收、474.4%的增幅,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终端业务的38.3%增速,成为华为2024年财报中最刺眼的亮点。

支撑这一数据的,是华为在技术整合上的“暴力美学”。从鸿蒙智行生态的四大品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到累计交付68万辆的战绩,华为用“不造车”的承诺撬动了整个产业链: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算法、自然语言交互的车载系统、基于昇腾AI芯片的算力底座,将传统车企的硬件与华为的软件能力捆绑成“技术共生体”。 问界M7全年19.7万辆的销量和M9在50万元以上市场的统治力,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杀伤力——消费者愿意为“华为Inside”支付溢价。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当华为宣布将车BU注入新成立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并引入赛力斯、阿维塔合计230亿元投资时,业界嗅到了资本运作的气息。一边是数千名华为员工的转岗与独立核算,另一边是车企通过持股绑定技术供应,这种“去华为化”的操作被质疑为“左手倒右手”的财务游戏。更尖锐的声音指出:若剔除鸿蒙智行合作车企的销量贡献,华为车BU的真实技术变现能力还剩几何?

技术派的拥趸则搬出另一组数据:华为全年研发投入1797亿元,其中车BU相关技术占比未明,但自动驾驶专利数量已跻身全球前五;鸿蒙车机系统的流畅度与生态适配性,甚至让特斯拉车主在社交平台直言“羡慕”。而引望公司的成立,被解读为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轻装上阵”的信号——通过独立实体吸引更多车企入股,避免“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竞争猜忌。


这场爆发的可持续性才是真正考验。净利润同比下滑28%的阴影下,华为车BU能否在2025年维持近5倍的增速?当更多车企自研智能系统(如比亚迪“天神之眼”、小鹏XNGP),华为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逐渐“去魅”?更重要的是,随着欧美对中国智能汽车技术的警惕升级,华为如何突破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绞杀?

互动话题:你认为华为车BU的爆发式增长,主因是技术实力还是资本运作?
1、支持:鸿蒙智行生态和自动驾驶专利已构建护城河,增长是长期投入的自然结果。
2、反对:依赖合作车企销量注水,独立运营后可能暴露真实盈利能力。
3、中间:技术+资本双轮驱动,但需警惕市场饱和后的增速回落。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