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的市场策略能够让合资巨头节节败退、新势力举步维艰,甚至迫使全行业陷入“要么跟跌亏损、要么旁观失序”的两难境地时,其对产业生态的深层冲击,正在引发比“价格战”本身更值得警惕的系统性风险。3月29日,比亚迪宣布对王朝网部分非智驾车型实施“限时一口价”,秦L DM-i非智驾版直降1万元至8.98万元,宋L DM-i非智驾版狂降1.6万元至11.98万元,这是其3天内第二次大规模降价,涉及 海豹06 DM-i、宋PLUS DM-i等7款车型,最高降幅达1.6万元。

然而,这场被业内称为“清仓式甩卖”的行动,正撞上政策监管的枪口。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明确表态,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严查恶性竞争”,强调“严禁汽车零售企业进销倒挂,禁止以压榨人力成本搞低级价格竞争”。一边是比亚迪“用1549亿元现金储备支撑价格战”的激进策略,一边是监管层对“无序竞争”的红线警示,当“天神之眼”智驾版上市与非智驾版清仓降价同步推进,当老车主因“提车三月贬值30%”集体控诉“价格欺诈”,比亚迪的“份额狂奔”是否正在触碰公平竞争的政策底线?
比亚迪的“三重算盘”
此次降价的核心逻辑,是为智驾版车型“腾笼换鸟”,换句话说,就是清库存。2月份,比亚迪一口气推出21款智驾版车型,全系标配“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将高速领航辅助等功能下探至7.88万元的海鸥车型,完成从10万级到30万级市场的智驾覆盖。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此次降价的秦L、宋L DM-i均为2024年中上市的非智驾版车型,上市不足一年便遭大幅降价,有分析指出原因在于其硬件架构无法兼容智驾系统,于是沦为了技术迭代的“弃子”。
比亚迪的产品迭代速度堪称“汽车界的手机厂商”,几乎每年推出一个全新技术版本,且新版本往往在硬件层面彻底颠覆旧款。这种“代际割裂”导致非智驾版车型迅速贬值,经销商库存压力陡增,迫使比亚迪不得不通过“骨折价”加速清货,疯狂挤压友商的生存空间。

降价背后,是比亚迪的另外二把算盘——抢份额和冲销量。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41%,但进入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特斯拉、吉利、长城等竞品纷纷推出低价插混车型,合资品牌更是以“油电同价”策略死守15-25万元阵地。
比亚迪的应对策略简单粗暴:在10-15万元主流市场,用非智驾版车型的“极限低价”拖住对手,同时用智驾版车型向上突围。

尽管2024年比亚迪净利润暴涨34%,但单车净利润仅9400元,显著低于特斯拉(约2.86 万元)和蔚来的亏损收窄。表面的利润增长,依赖于高端车型(汉、唐占比38%)和海外市场(销量增长71.9%)的贡献,而占销量60%以上的15万元以下车型,利润率不足5%。此次降价的非智驾版车型,正是利润“贫血区”的主力,比亚迪试图通过“以价换量”维持规模增速。
而这种策略的风险就在于对品牌形象的腐蚀,让“比亚迪=低价车”的标签更加固化。2024年比亚迪单车均价18万元,看似高端化成功,但30万元以上的仰望品牌月销不足2000辆,腾势、方程豹等子品牌仍在爬坡,主力销量依然依赖10-15万元车型。规模扩张与品牌向上的失衡,让比亚迪陷入“越卖越多、越卖越累”的怪圈。
老车主的愤怒
2024年10月上市的秦L DM-i 120KM领先型,2025年3月降价后仅售8.98万元,较首发价暴跌3.6 万元,降幅达28.6%,创下中国车市燃油车以外的最快贬值纪录,这不免让人怀疑是一场精准策划的“割韭菜“。
有车主表示自己去年12月以14.58万元购入宋L DM-i 121KM尊贵型,仅三个月后,同款车型降价至11.98万元,直接贬值2.6万元,相当于首付款的1/3瞬间蒸发。更令他愤怒的是,购车时销售反复强调“年底促销是全年最低价,2025年不会有大动作”。
实际上,价格背刺的本质,是比亚迪将老车主视为“技术迭代成本的转嫁对象”。2024年财报显示,其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58天飙升至72天,非智驾版车型库存积压严重,而经销商为完成季度考核,在2024年第四季度大规模向消费者隐瞒即将到来的降价与改款信息。

一位比亚迪4S店前销售经理透露:“厂家要求我们签保密协议,禁止透露2025年智驾版的研发进度,甚至培训时统一口径‘新款只是小改款,配置不会有大变化’。”这种“信息欺诈”,让老车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盘了“技术过时+价格虚高”的库存车。
2月,当比亚迪宣布20款车型升级智驾版“加配不加价”时,全国老车主的投诉量在一周内暴涨500%。车质网数据显示,前10名投诉车型均为比亚迪旧款,投诉理由集中在“新旧款迭代纠纷”和“价格变动”。
面对车主的集体投诉,比亚迪的应对策略也堪称“教科书式冷漠”。在黑猫投诉平台,针对 “降价补偿”的1.2万条投诉中,仅有3%得到“赠送保养”的象征性回复,其余均以“市场波动,价格调整属正常商业行为”为由拒绝。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车主反映比亚迪承诺“3个月价格保护”,但在此次降价中,却以“限时促销不属于常规降价”为由拒绝履约。

比亚迪的价格背刺,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运营”的虚伪面纱。当车企将“快速迭代”包装成“技术普惠”,将“清库存降价”美化成“回馈消费者”,本质上是将用户视为“短期套利工具”。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汽车消费的“公平交易”底线,消费者接受“买新不买旧”的前提是旧款车型仍有合理的使用周期和市场价值,而比亚迪让“提车即贬值”成为常态。
行业的冲击波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或许正在催生“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从“百花齐放”到“单极主导”,这种格局正在消灭行业的多样性。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88万元的海鸥车型,直接改写了智能驾驶的成本逻辑,迫使全行业重新规划供应链布局。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5年初,吉利、长安、长城等主流车企紧急调整智驾芯片方案,放弃此前依赖的英伟达OrinN与德州仪器TDA4VH平台,转而集中投向地平线J6系列。这种转变源于比亚迪的示范效应:其搭载的地平线J6芯片方案,在保证高速NOA功能的同时,将智驾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下,较英伟达方案降低30%。而产业链带来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曾经依赖外资芯片的Momenta、元戎启行等算法公司,被迫加速与地平线绑定;爱芯元智等小众芯片商因无法匹配成本优势,逐步退出高阶智驾赛道。据中信证券研报,2025年地平线J6系列芯片定点车型已超百款,占据国内中算力市场70%份额,形成“一芯独大”的垄断雏形。

这种“全产业链碾压”也导致行业技术路线加速收编。2025年新上市车型中,80%采用“插混+纯视觉智驾”方案,曾经探索的换电模式(如蔚来)、氢燃料(如上汽)等小众路线,也因成本与规模劣势被迫收缩。资本市场的反应尤其极端:2月,比亚迪智驾发布会后,黑芝麻智能等未进入其供应链的芯片商股价暴跌40%,而速腾聚创(比亚迪激光雷达主供商)、德赛西威(域控制器合作方)等产业链企业市值逆势上涨,凸显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16家上市车企中仅4家盈利,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销量同比下滑25%,被迫退守10万元以下“红海市场”,行业集中度达到历史峰值。

深入探讨后可以发现,比亚迪“加量不加价”的策略,实质是将新能源汽车从“技术溢价”时代拉入“成本战争”阶段。这种“硬件标配化”趋势下,曾经依赖选装包盈利的新势力模式便难以为继。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认知的转变。乘联会调研显示,2025年新能源潜客平均购车周期延长至4.2个月,较2024年增加1.8个月,“买新怕背刺,买旧怕过时”成为普遍心态。当汽车从“价值投资”变为“短期消费品”,行业赖以生存的品牌忠诚度正在被“性价比博弈”消解——比亚迪准新车三个月贬值率达30%,二手车商直言“不敢收旧款比亚迪”,这种市场共识若持续,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体系造成冲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