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能科技出品
芝能汽车点评:2025年开启智能驾驶平权以后,不管是高速NOA和城市NOA会引发很大的争议,这一次小米汽车引爆了这个话题。
汽车行业正掀起一股“全民智驾”和“智驾平权”的热潮,消费者将能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享受“自动驾驶”的便利。
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宣传那样简单。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虽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安全性和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 智能驾驶的真相:辅助而非自动
无论我们体验了多智能的L2+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中,系统会在最后几秒钟突然断开,这并非完全自动驾驶,而是需要驾驶员全程参与的辅助驾驶系统。
所有的车辆用户手册中明确写道:“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智能驾驶技术,无论是L2级还是L2++级,均属于“部分自动驾驶”。
智能驾驶车辆可以执行一些基本驾驶任务,但驾驶员必须注意力集中,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相比之下,L3级“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要求在系统发出请求时驾驶员接管,而L4/L5级才是真正的全自动驾驶。现阶段,我们距离后者还很遥远。
既然L2+级别的智能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监管,那么如何确保驾驶员保持专注就成了关键问题。
宣传中常提到的“端到端”、“0接管”等概念,虽然听起来诱人,却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能完全自主驾驶。这种误解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导致驾驶员放松警惕,例如在高速上分心玩手机,一旦系统遇到复杂路况无法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仅靠驾驶员的自觉,而必须依赖车辆的驾驶员监控系统(DMS)。
DMS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能够在分心或疲劳时发出警告,甚至暂停智能驾驶功能。然而,当前一些车企在提升L2++性能时,却忽视了DMS的有效性。
如果监控系统无法准确判断驾驶员是否真正专注,智能驾驶的“便利”反而可能成为安全隐患。性能越强大,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越容易盲目信任,风险也随之增加。

● 智能驾驶的普及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要实现真正的“智驾平权”,驾驶员监控系统必须成为监管和技术的重点,几点建议:
◎ 强制标准:在L2+时代,监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如果驾驶员监控系统不合格,车辆不得开启智能驾驶功能。这是保障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技术提升:车企需加大投入,完善DMS功能。例如,引入眼动追踪技术,确保系统能精准判断驾驶员的注意力状态,而非仅仅检测手是否在方向盘上。◎ 消费者教育:车企和媒体应避免夸大宣传,清晰告知消费者智能驾驶的局限性,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并使用这项技术。◎ 监管优先级:驾驶员监控系统的性能必须严格高于L2++级别智能驾驶的性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挽救因误用或过度依赖导致的潜在风险。
2025年,智能驾驶的普及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但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挑战。驾驶员监控系统作为连接技术与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在监管部门、车企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在智能驾驶平权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唯有如此,这场技术革命才能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而非成为隐患的源头。
雷总回应:“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
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 小米汽车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 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至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 网上有说法称,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
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 事故发生时,路况和车速情况是什么样?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 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
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 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 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