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安徽高速上一块新增的电子警示牌掀起轩然大波——“高速路况复杂,勿用智能辅助驾驶”。这背后,是一场最近热度很高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的争议:三名年轻生命的消逝、车企宣传的边界、司机对技术的盲目信任,以及公路管理方的无奈。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时代最尖锐的矛盾:当技术的光环蒙上鲜血,究竟谁该负责?

事故背后:是司机“甩锅”,还是车企“挖坑”?
3月29日,一辆某品牌新能源车在安徽池州德上高速行驶时发生严重事故,三名女生身亡。尽管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多方信息指向“司机错误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为关键原因。然而,更深层的矛盾浮出水面:车企在宣传中是否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根据国家《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目前量产车仅支持L2级“组合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但部分车企以“高阶智驾”“领航系统”等词汇包装功能,甚至在发布会上暗示“可脱手驾驶”,导致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而这种带有过度且极具误导性的宣传用语,是否让消费者错信任辅助驾驶的能力?

公路管理方的“无奈反击”
安徽高速新增的警示牌,被舆论视为对车企夸大宣传的“打脸”。从“请勿过于依赖”升级为“勿用智能辅助驾驶”,措辞的强硬变化折射出管理方的焦虑。争议背后,是智能驾驶技术与现实路况的割裂。当前L2级系统存在明显局限:无法稳定识别施工锥桶、临时改道路线,甚至对隧道、急弯等复杂场景反应滞后。而安徽高速施工路段的反光标识、导航提示已相对完善,若司机专注驾驶,本可避免悲剧。

技术跃进与人性弱点的博弈
智能驾驶的初衷是降低驾驶负荷,但人性对“便利”的贪婪催生了危险。部分车主在高速上刷剧、睡觉,将生命交给尚未成熟的技术。一名知乎用户分享经历:“我全程手扶方向盘,视线不离路面,才敢用辅助驾驶——但多数人做不到。” 这种“信任滥用”暴露了更深层问题:车企是否在利用人性弱点营销?
与此同时,政策与技术的脱节加剧矛盾。2025年,部分城市已开放L3级自动驾驶路权,但车企仍扎堆炒作L2功能。有业内人士嘲讽:“L2本质是‘定速巡航Plus’,却硬被包装成‘科技革命’。”

互动话题:智能辅助驾驶的推广,责任在谁?
1、支持:车企过度宣传是祸根,应立法严控广告用词,否则“误导”永无休止。
2、反对:司机明知技术局限仍冒险,自身责任不可推卸,警示牌治标不治本。
3、中间:需建立“技术-法规-教育”协同体系,车企明确功能边界,交管加强监管,用户提升认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