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jh2.autoimg.cn/chejiahaodfs/g31/M08/EB/69/224x168_q100_c42_autohomecar__ChtlyGet_WeAXmHHAAL4LSTY28s418.jpg)
【北汽蓝谷“变道”:砍纯电、上增程与享界的新棋局】近日,北汽蓝谷的战略调整引发行业震动。公告显示,其对2023年部分募投项目进行结项、变更及金额调整,砍掉极狐品牌两款纯电车型,优先开发纯电智能化SUV
1月售1713台,销量下滑近四成,奕派eπ008遭冷遇?
1月仅售4851台,AION Y销量下滑过半,着实让人费解
1月售800台,销量下滑近三成,奥迪Q4 e-tron遇冷?
【某些新兴车企的舆论“霸权”令人咋舌】近年来,国内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新品牌不断涌现。然而,部分诞生不久的车企,在舆论把控上却走向了极端。 它们对舆论进行前置干预,霸凌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明明是客观事实的言论,只要对其稍有不利,便不允许他人提及。这种行径,完全是在试图垄断舆论话语权,妄图只许自己发声,不许他人说真话。 真正优秀的车企,应靠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说话,而非打压舆论。如此“霸权”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破坏了健康的行业竞争环境。望这些车企能早日明白,尊重事实、尊重舆论,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否则即便一时风光,也难以行稳致远。 PS:在此提醒某些玻璃心的车企,不要抱有被害妄想症,切勿动辄对号入座,正视客观言论方能长远发展。#没有道德的车企#
【小米SU7高速智驾突然刹车被追尾 小米相关负责人:属“误识别”】近日,小米SU7因高速智驾突然刹车致被追尾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据杭州蒋先生称,1月31日他驾驶小米SU7在诸永高速以95km/h开启NOA领航辅助时,车辆突遇无前车、无障碍物的“幽灵刹车”,车速骤降至33km/h,导致后车追尾。交警判定双方负同等责任。 小米技术专员承认此次事件属于“误识别”范畴,但强调这是“行业级难题”。智能驾驶算法专家指出,多传感器融合中的信号冲突处理仍是技术瓶颈。 这起事件不仅关乎小米品牌声誉,更折射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问题。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虽带来便利,但目前确实存在可靠性隐患。另一方面,当系统控制权高于人类驾驶员时,传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体系面临挑战。 智能驾驶时代,车企应加快技术优化,相关部门也需完善责任判定体系,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出行安全。
【JEEP大切诺基召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自2月24日起,召回2018年7月28日至2019年4月15日生产的进口精英导航版大切诺基36辆,及2018年7月28日至2019年4月9日生产的进口专业导航版大切诺基13辆。 原因是液压控制单元内压力传感器被污染腐蚀,可能使ABS和ESC失效,增加碰撞风险。 此次召回虽车辆数量有限,但安全问题不容小觑。ABS和ESC失效会严重影响车辆操控安全,反映出吉普在生产工艺把控、质量检测环节存在漏洞。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安全是品牌立足的根本。吉普需深刻反思,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完善检测机制,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及时、透明地与消费者沟通,否则将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消费者信任,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
【因发动机熄火隐患,现代召回部分伊兰特N车型】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自2025年2月14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23年10月5日至2023年12月13日的ELANTRA N 2.0T汽车,共计450辆。 此次召回的缘由是高压燃油泵的燃油控制阀可能出现磨损卡滞的情况,进而导致发动机熄火,极大地增加了车辆碰撞的风险。 对于现代汽车而言,伊兰特N作为旗下车型,此次因安全隐患被召回,哪怕数量有限,也暴露出其在产品质量把控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漏洞。 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中,安全性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核心要素之一,任何危及安全的问题都会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大打折扣。 现代汽车或许要深刻反思,迅速加强质量管控,完善生产工艺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否则,品牌形象受损事小,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在市场中被逐渐边缘化,才是真正难以挽回的局面。
【捷尼赛思召回,因燃油泵控制阀磨损致发动机或熄火】捷尼赛思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自2月14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为2021年7月6日至2023年12月1日期间的进口捷尼赛思G70和G70猎型版汽车,共计565辆。 此次召回的缘由是高压燃油泵的燃油控制阀可能发生磨损造成卡滞,这不仅会引起发动机警告灯点亮,更严重的是,还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大大增加了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 捷尼赛思一直以豪华汽车品牌的形象示人,然而,此次召回事件却如同一记警钟,这是否暴露出其在生产质量把控以及零部件采购环节可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漏洞,值得思考。 在竞争激烈的豪华车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安全和品质的要求可谓是严苛至极。捷尼赛思必须迅速且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进一步加强质量检测的力度、全面优化生产流程等,以此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重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否则,在高手如云的市场环境中,其在华发展之路恐怕会愈发艰难,未来的前景也将充满挑战。
【因行驶中熄火风险,雷克萨斯召回部分车型】近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布召回公告,宣布自2025年2月28日起,召回部分进口雷克萨斯RX、NX、UX汽车,共计10辆。此次召回的原因是低压燃油泵叶轮树脂密度不足,存在导致发动机在行驶中熄火的风险。 雷克萨斯向来以高品质、可靠耐用的形象示人,在消费者心中有着较高的品牌地位。然而,此次召回事件却无情地撕开了其品质招牌的一角。哪怕召回数量相对有限,可行驶中发动机突然熄火,这严重威胁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大隐患。这一事件也反映出雷克萨斯在生产流程把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或许存在漏洞。 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信任的一次沉重打击。雷克萨斯若想重塑品牌形象,就必须痛定思痛,加强质量管控,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交代,否则,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其所谓的品质招牌将岌岌可危。
网传威睿电机采用“手工定子绕线”?极氪:不实信息
【极氪法务部辟谣:极氪电机“手工绕线”系谣言】近日,极氪法务部发布声明,针对网络流传的威睿公司生产的电机采用“手工定子绕线”及相关现场图片,进行了有力辟谣。 声明指出,网传照片实际是常州隆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厂房搬迁时的场景,该公司只是威睿前期样件试点供应商,并非正常量产体系供应商。 而且,拍摄者是该公司已离职员工,通过非法拍摄、断章取义来捏造不实信息。 事实上,威睿公司采用自动绕线设备生产电机,遵循“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原则。大家应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1月仅售2800台,智己销量大幅下滑,着实让人费解
上汽大众澄清网传“举报信”事件,并呼吁不信谣、不传谣
【全国首例L3智驾致死案,车企被判担责70%?法院以及小鹏汽车双双辟谣】近日,“全国首例L3智驾致死案,车企小鹏被判担责70%”的消息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然而,经小鹏汽车法务部及广州天河区法院证实,此乃彻头彻尾的谣言。 这则谣言编造得有模有样,不仅虚构了事故细节,还声称判决已出,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的恐慌以及对小鹏汽车的质疑。但稍微推敲便会发现漏洞百出,比如审理和判决速度明显不合常理。 在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当下,这样的谣言危害极大,不仅损害了车企的声誉,还可能干扰行业的正常发展。希望大家能提高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也期待相关部门加大对网络造谣的打击力度,还网络和行业一个清朗的环境。
【北汽蓝谷“变道”:砍纯电、上增程与享界的新棋局】近日,北汽蓝谷的战略调整引发行业震动。公告显示,其对2023年部分募投项目进行结项、变更及金额调整,砍掉极狐品牌两款纯电车型,优先开发纯电智能化SUV
江淮汽车1月销量:转型期的阵痛与战略突围
沃尔沃假音响事件:别让豪华品牌的金字招牌,变成“镀金废铁”
东风本田1月销量不足2万台:销量下滑背后的转型困局与机遇
【奥迪:销量困局下的生死时速】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167.12万辆,同比下降11.8%,在中国市场销量为64.9万辆,下降10.9%。这样的成绩,无疑给曾经辉煌的奥迪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曾几何时,奥迪在中国市场凭借官车形象和科技感标签风光无限,但近年来却每况愈下。从2020年到2024年,奥迪在华销量一路下滑。 究其根源,奥迪品牌形象在“排放门”等负面事件冲击下千疮百孔,曾经的光环逐渐黯淡。产品层面,更新换代速度迟缓,在竞品不断推陈出新时,奥迪却常慢人一步。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奥迪更是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足,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被竞品远远甩在身后。更致命的是,奥迪一直未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鲜明且独特的品牌定位,品牌标签模糊,在宝马的运动、奔驰的豪华面前,奥迪显得毫无特色。 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留给奥迪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若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加速产品更新,强化品牌定位,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上全力冲刺,奥迪恐怕将很快被市场的洪流所淹没,沦为豪华车市场的边缘角色。
【本田中国1月销量暴跌:危机凸显,转型迫在眉睫】2月10日,本田中国公布2025年1月终端汽车销量为68,890辆,同比跌幅达31.8%,环比也大幅下滑。 本田在中国市场曾有过辉煌时刻,2015年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20年达到162.7万辆的巅峰。但自2020年起,本田销量开始逐年下滑。2021年—2023年销量分别为156.15万辆、137.31万辆、123.42万辆,2024年更是跌至852,269辆,同比下滑30.94%。 本田销量下滑,一方面是新能源转型滞后,在核心的电池技术、智能化等领域落后,车型推出慢且市场反响不佳。另一方面,燃油车市场产品更新慢,优势不再。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本田若不能加快变革,提升产品竞争力,恐将在华市场的困境中越陷越深,甚至被市场进一步边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