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与日产,各怀心思的权宜之合

12月23日这一天,本田日产三菱三家社长很忙,上午在经产省、国土交通省汇报,下午开联合发布会,晚上就进入正式谈判,讨论三家合并的事。大体上本田日产两家划个道,计划6个月内敲定所有协议细节。三菱没有资格参与规则制定,1月底前决定是否加入(其实没有选择)。2026年8月新合资公司在TSE重新上市。



合并的动因


这么多年,本田一直忙着和宝马、通用进行技术合作。在日本本土与丰田保持距离,防止被对方吞了。丰田也早知道本田、日产不可拉拢,一直忙着搞定斯巴鲁和马自达。大发和五十铃早就是丰田囊中物。


日产其实也如此,就算在2000年遇到极大经营困难,也是谋求让雷诺来救,不让丰田插手。因为同行们都非常了解丰田,只要后者出手,救不过来,自己没了;救得过来,经营独立性没了。


这一回,日产在美国市场碰到大麻烦。今年上半财年(4-9月)日产在美国利润清零,连带着全球利润也掉了90%。原因是押重注的纯电,被特斯拉压制得出不了门,通胀和充电桩匮乏,造成美国新车市场更多转向油混。日产没有相应产品,没能搭上新增需求的顺风车,只能打折对抗丰田的产品攻势。结果市占率掉到1.9%(2019年为5.8%)。日产的e-Power在中美先后扑街,不令人意外。


2023年中国市场就不再是日产最大市场,而今年跌势仍未止住,日产显得应对乏术。今年4-9月,日产的全球利润率只有0.5%,在中美市场的价格战弹药即将打光。


CEO内田诚说流动资金还够付12-14个月的。这一数字看上去安全性还好。但进账枯竭的情况下,供应商可能提前跑来挤兑。主机厂和银行一样,都很难扛得住挤兑的。



本田对日产和对丰田一样不感冒。但是鸿海说要收购日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鸿海一直挖空心思想挤进汽车圈里,通过收购一破落户,单是能获得进入日本市场的资格,就足以值回票价。


这引起了本田高度警觉。CEO三部敏宏先是亲自警告内田诚“如果鸿海收购(日产),那么双方合作就此终结”,但思来想去还不放心。日本市场今年也就剩430-440万辆的体量,但仍是高度内化封闭的市场,比韩国市场更甚。一直由“三大四小”瓜分,不容外人染指。大家心照不宣,各守地盘。死水市场大家都是躺赚,很默契地不拼命卷。比亚迪使劲浑身解数,多年布局,今年1-11月在日本卖车2134辆。就知道这个市场的非税壁垒多么有效。


如果鸿海进来,虽然鸿海没有汽车生产经验(Model B从名字到车型再到销量都一言难尽),但鸿海很可能引入合作中企的管理经验,这样就打破了日企在本土的默契。


本田对这种前景不寒而栗,因此从怂恿日产采取“毒丸计划”,到决定亲自上阵抵御鸿海的敌意收购,只花了不到一个月。日产当然更倾向于本田。原因是各自经营框架可以相安无事,高管职位很可能都保住。鸿海进来了可不会惯着现在的管理层。


作为代价,本田要帮着日产应对美国危机,从生产线共用到车型平台共享。至于中国市场,本田自己也很挣扎,帮不了日产。


这么看来,本田收购日产股份,出自本土防御的需求。



合并解决不了战略困境


双方的协同前景当然是可疑的。20日前雷诺-日产-三菱CEO戈恩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是出于绝望的、孤注一掷的举动,不是务实的决定”。“两家公司没有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它们是相同的产物,品牌非常相似”。


日产高管对此反应基本上是“闭嘴,你一叛徒神气什么”,“日产现在的困境都和这个叛徒有关”。这是很熟稔的甩锅了。就算戈恩被捕的指控都成立,也不过是偷税等个人问题。戈恩20多年前挽日产于即倒,这是不争的事实。何况,戈恩2018年就被捕了,2022年日产还声称自己高歌猛进呢,如今的局面怎么能赖到戈恩头上。


如果说有谁很了解日产,戈恩很有发言权。尽管他有看笑话的嫌疑,但他说“交易并不务实”,还是很令人信服的。这两个在新能源研发上的难兄难弟,确实很难帮助对方。具体市场上的战术合作,用不着合并。


日产管理层面对危机,第一反应是裁员、关厂、削减产能预期指导,自降一半工资。都是姿态性的。对于解决危机的根源,没有什么帮助。而眼下的合并邀约,对日产管理层而言,足够向股东交差了。


遇到危机就合并,成了日企的路径依赖。类似的事,日本家电、消费电子、IT企业、钢铁企业都干过了。当时股市一度反响都不错,但长期而言不过延缓了死期而已。就算“延缓”本身,其实都很不确定。


现在车企之间的竞争,和以往成本竞争为主线不同。就算是戈恩重回,重新祭起成本屠杀手段也无济于事。戈恩在20日幸灾乐祸地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站在了胜利的一方”。


至少,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表面上全生产要素的竞争,实际上集中于研发投资效率的竞争。它的内核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快和慢的判断标准,是投资效率。


都是新进入新能源产业,小米投了130亿做出第一辆车,卖的不错站住脚。恒大声称投了千亿,极越两个股东合计投了百亿左右(不确定),高合、天际、哪吒等投资,都不少于小米,但都一地鸡毛。


现在,日产基本上坐在新能源的泳池边上泡脚。本田则一路狗刨,水花四溅,没前进多少,反而把自己累得够呛。后者说要帮前者,前者还信了。不过,从恶心鸿海的诉求出发,本田无疑介入得挺及时。本田只需要得到保证,日产在中美市场沉底喂鱼的时候,避免把自己也拽到水下。如果所料不错,本田的这一要求,将在双方的协议里体现。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